5-3臭氧层.ppt.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3臭氧层.ppt

5-3 臭氧層 第5章 臭氧層 5-3 參考解答: 大氣中臭氧濃度多寡的影響,視其所在位置而定。地表附近臭氧是「有害」的氣體,濃度過高對人體健康有危害。高空(平流層)臭氧是「有益」氣體,能吸收太陽光的紫外線,減輕地表生物受紫外線的傷害。 臭氧層的形成與功能 臭氧是大氣中的微量氣體 有90%的臭氧集中在平流層,特別是在高度20~30公里的大氣,一般稱為臭氧層 5-3 臭氧層的形成與功能 臭氧可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使地表的生物免於紫外線的傷害,所以臭氧層是地球生物的保護傘 5-3 臭氧層 紫外線 臭氧層的形成 是生物得以演化登陸的關鍵 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西元1980年代,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方平流層的臭氧濃度正快速減少,此特定範圍發生臭氧層濃度減少的現象,稱為臭氧洞,原因與人類行為有關。 5-3 1957-2001 南極上空臭氧層濃度變化狀況 (圖片來源:RedAndr/wiki)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wiki/File:Ozone_over_southern_hemisphere_Sep11_1957-2001.gif 請協助確認是否可以使用 氟氯碳化物 (CFCs)是導致臭氧層變稀薄的元凶。 氟氯碳化物在對流層中很穩定,不易受到破壞。當它被傳送到平流層後,會吸收太陽輻射,分解後生成氯原子。氯原子會與臭氧發生反應,將臭氧破壞分解,使臭氧不斷減少。 5-3 臭氧洞 02’25 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當臭氧層中的臭氧濃度減少時 地球表面接受太陽紫外線照射的強度增加 5-3 臭氧層 臭氧層 紫外線 海洋中 浮游生物死亡 動物 免疫力降低 圖片來源:Richard Bartz /wiki 藻類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wiki/File:Gephyrocapsa_oceanica_color.jpg 請協助確認是否可以使用 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為了保護臭氧層,聯合國召集各國共商對策, 於西元1987年在加拿大簽署《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達成保護臭氧層的協議。規範禁止製造氟氯碳化物,希望未來平流層的臭氧濃度可以恢復到未受人為干擾的狀態。 關於蒙特婁議定書的相關聯結:/Publications/mp_final_act/Montreal_Protocol_Final_Act_1987-C.pdf 5-3 臭氧層的破壞與保護 根據目前觀測的結果顯示,臭氧洞的面積沒有持續擴大的趨勢,顯見保護臭氧層的努力已有初步成效,未來仍應持續改善,讓臭氧層能恢復原貌。 5-3 不同年分南極上空曾出現臭氧洞最大範圍(藍紫色區域為臭氧洞,主要在 9月~11月) 5-3 附圖為南極上空不同月分出現臭氧洞的區域範圍,藍色曲線代表西元1979~2008年的平均值,紅色曲線為西元2008年的平均值。根據圖中的資料及臭氧性質,判斷下列有關臭氧洞的敘述,哪個是錯誤的? 5-3 (A)南極的臭氧洞發生在南半球的春季 (B)西元2008年臭氧洞範圍的平均值比西元1979~2008年的平均值高 (C)臭氧洞的成因主要由氟氯碳化物造成 (D)臭氧洞對生物的危害主要是來自太陽的紅外線強度增加 (D)臭氧洞對生物的危害主要是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強度增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