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养浩两首《山坡羊》看其心忧黎元情怀.docVIP

从张养浩两首《山坡羊》看其心忧黎元情怀.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张养浩两首《山坡羊》看其心忧黎元情怀.doc

从张养浩两首《山坡羊》看其心忧黎元情怀   内容摘要:初中古诗词曲编选马致远两首小令,足见编者对其重视。而这两首又有一共同特点,那就是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对苍生苦难的担忧。张养浩年已60仍赴陕赈灾,抛家别业,只为百姓,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当然是济世泽民思想充溢其间。《潼关怀古》《骊山怀古》不仅是元曲中的精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舍命赈灾 慨叹兴亡 心忧黎元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选录课内外古诗词曲89首,其中元曲三首,除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外,余两首作者均为张养浩,一首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另一首是同曲牌《骊山怀古》。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家。自幼嗜学,于诗、赋、词曲、文章无所不能。官至礼部尚书,英宗初年,参议中书省事,后弃官告归,隐居济南云庄别墅,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赈济灾民,夜以继日;不为官禄,但为百姓。在赴任途中,张养浩写下了9首散曲,其中《山坡羊?潼关怀古》最为著名,堪称元曲中的珍品,历来广为传颂。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张养浩最有名的作品,也是元散曲中少见的精警深刻的佳作。从结构看,全曲可分三层。前三句为第一层,用拟人手法极写潼关地形的险要以及雄伟的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气势磅礴,苍莽雄浑。“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总括山、河,点明潼关地势的险要,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可谓龙盘虎踞,险要无比,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三句都是诗人行进在潼关路上所见之景,但潼关毕竟只是作者路过之处,作者内心所系更多的是“西都”长安,是整个关中的百万饥民。所以,作者极写潼关之险,都是为后文作铺垫,为了凸显长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曾经无与伦比的显赫。中间四句是第二层,写经由潼关的怀古之情。“望西都,意踌躇”,是说作者站在潼关遥望西都,心潮起伏,惆怅万端。赫赫有名的汉、唐帝国均建都于此,秦都咸阳也在附近,曾经的繁荣昌盛现在是满目苍夷,只剩下眼前一片苍凉,“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念及于此,作者自然是心难平、“意踌躇”。秦朝的咸阳宫、阿房宫,汉朝的长乐宫、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华清宫等无数宫阙的兴毁存废,不知耗费了多少的财富和血汗,不知埋葬了多少黎民百姓,诗人百感交集、伤心无限!最后两句为第三层,写作者的感慨感悟。作者伤心并非仅为吊古而生,而是悲痛于历代百姓的深重苦难,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到了自己此行的千钧重担,想到了目前忍饥挨饿、受难遭殃的关中民众。无论朝代如何兴衰更迭,最后遭殃的总是劳苦民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四句紧承“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来,作者的伤心和愤慨在这时到达极致,感情如长江大河奔涌而出,一泻千里,笔力千钧!   如果不是张养浩,如果不是一个心怀天下并用生命来践行儒家民本思想的知识分子,是绝不可能写出如此震古烁今、辉煌厚重的文字!这首散曲将写景、怀古、抒情三者紧密结合,气势雄浑,感情真挚,字里行间盈溢者作者心忧黎元的崇高情怀。看到百姓苦难,以古喻今,发前人未发之言,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全曲自始至终感情深沉、强烈,捧而读之,令人声泪俱下,感慨无限!可谓元曲压卷之作!   骊山在潼关西约120公里。张养浩赈灾一路西行来到了临潼县东南,登临骊山,放眼四顾写下了这首《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处。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写作者立于骊山之上,环顾四方,面对荒烟蔓草,断壁残垣,遥想一千多年前阿房宫上三月不灭大火,内心难以平静。阿房宫规模宏大,富丽奢侈,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所有宫殿付之一炬,“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项羽本纪》),故杜牧《阿房宫赋》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之叹。“当时奢侈今何处?”这是作者在追思历史时油然而生的一句叹息。他其实当然知道“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事实,只是,现在就是再寻寻觅觅,也找不到一星半点当年繁华的遗迹。于是,只见到“草萧疏,水萦纡”。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是稀疏荒败的野草和迂回流淌的河水,千百年来因阿房宫的焚毁而生的遗恨,就如同远方雾霭弥漫的树林一样,已是无法分辨得清楚明白了。至此,作者由怀古而生发的感伤之情已非常浓郁。   骊山上的烟火几曾有过停歇?多少改朝换代的“遗恨”都在这骊山上空盘绕。作者仅仅列出了“周齐秦汉楚”,但是这显然只是代表罢了,作者所悲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