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踝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生物力学特征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oc

踝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生物力学特征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踝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生物力学特征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踝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生物力学特征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宋作成1,闫小龙2(1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南山分院,山东省临沂市 265718;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山东省济南市 250014) 引用本文:宋作成,闫小龙. 踝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生物力学特征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48): 7212-7218.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8.010 ORCID: 0000-0001-7154-0483(宋作成)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踝关节:是人体负重量最大的屈戌关节。站立时全身质量均落到踝关节上,行走时负重约为体质量的5倍。在日常生活中行走和跳跃活动主要依靠踝关节的背屈、跖屈活动。踝关节骨折尤其是Pilon骨折,如果关节面对位不良或缺损较大,踝穴增宽或变窄,都会引起负重疼痛或/和踝关节失稳,日后必然发生创伤性关节炎、退行性变等。 踝关节生物力学研究:踝关节骨折时,如果缺损比较大或者关节面对位不良,踝穴变窄或者增宽,都会引起踝关节不稳、负重时疼痛,发生退行性变或者创伤性关节炎。因此,对踝关节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对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从最早的足弓印迹法,到后来的复写纸法、压力测定板法、步态分析仪法以及尸体标本实验等,虽然取得了大量有效数据,但仍存在一定缺陷。 摘要 背景:研究发现三维有限元分析可以用于踝关节生物力学研究,但关于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方面的研究不多。 目的:对踝关节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为踝关节损伤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方法:建立踝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设定不同直径的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观察趾屈14°时载荷1 400 N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应力峰值,中立位时载荷700 N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应力峰值,背屈10°屈14°:胫骨远端关节面前外象限应力峰值在关节面缺损直径为8 mm时最小,关节面缺损直径为16 mm时最大;前内象限应力峰值在关节面缺损直径为12 mm时最小,关节面缺损直径在16 mm时最大;后外象限应力峰值在关节面缺损直径为12 mm时最小;后内象限应力峰值在关节面缺损直径为0 mm时最小,关节面缺损直径为16 mm时应力峰值最大;②载荷700 N中立位时,胫骨远端关节面前外、前内、后外和后内象限应力峰值均随着关节面缺损直径的增加而增加,在关节面缺损直径为16 mm时4个象限的应力峰值最大;③载荷2 100 N背屈10°时在关节面缺损直径为16 mm时4个象限的胫骨远端关节面应力峰值均最大④结果表明,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直径不超过12 mm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不大,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直径超过12 mm时对踝关节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tal 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defect of the ankle joint: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ng Zuo-cheng1, Yan Xiao-long2 (1Nanshan Branch, Qilu Hospital, Shandong University, Linyi 265718,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2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filiated Hospita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14,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Studies found that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can be used in the study of ankle biomechanics, but research on distal 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defect was few.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biomechanics of distal 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defect with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mechanism of ankle injury related diseases. METHODS: We established ankle three-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ail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