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心理观.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的心理观.ppt

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 谌 业 锋 ⊙ 四川省特级教师 ⊙ 凉山州专家型教师 ⊙ 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中学高级教师 ⊙ 中小学教育研究室主任 ⊙ 西昌学院客座教授 欢迎访问 业锋教育在线 谌业锋主页 /jksyf.html (讲座幻灯课件请在网上下载,让我们一起思考!) QQ:178990915 电话 E-mail:jksyf@163.com 科学的心理观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人的心理现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心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在古代,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结构和机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现象,不能揭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 当时人们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如感觉、记忆、思维、睡眠、做梦及觉醒等都是与身体有特殊关系的灵魂的活动,认为灵魂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当人出生后,灵魂就寄居在身体里,控制着人体的活动;人睡眠时,灵魂可以暂时离开人体外出活动,所以人就会做梦; 人死以后,灵魂就离开人体,并且人们认为灵魂是不灭的、超自然的东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唯物主义的认识,于是在心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上逐步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心理观,出现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派别。 1. 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在对心理现象的理解上,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脑之外的,不依赖于物质独立存在的,主张心理的东西是第一性的,心理意识决定着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而一切物质都是第二性的,是由心理派生的,是心理的产物。 唯心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存在于世界之外的“绝对观念”或“宇宙精神”决定的,都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绝对观念”的产物。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绝对观念”发展而来的。 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信仰“上帝”、“天主”或“神”,都是这种唯心主义的变种。 主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心是万物和宇宙的主宰,客观事物都是由个人的感知、思维,即心理决定的,是心理的产物。我国南宋时期的陆九渊认为:“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明朝的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之中”。 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也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体是观念的集合”等。按这些唯心主义者的看法,宇宙万物都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如果没有人的心理活动,就不会有任何其他事物的存在。 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者把心理、“绝对观念”看成是第一性的,认为心理、“绝对观念”产生客观事物。唯心主义者颠倒了心和物的关系,他们的观点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荒谬的。 2.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主张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是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心理观虽然有各种说法,但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物质活动的产物,是身体的机能,是在一定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从而正确地说明了心和物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例如,战国时期的荀况说:“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夫是谓之天情。”他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精神,如人的好、恶、喜、怒、哀、乐等精神现象的产生是与身体分不开的。 魏晋南北朝时的范缜也指出:“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又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就是说物质的身体是主体,而精神只是物质的身体的作用,是从属于物质的身体的。身体死亡了,精神也就必然随之消灭。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1619—1692)说:“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他认为心理现象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辨别和感受。 医学更进一步认识到心理与脑的关系。明代医药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和“泥丸之宫,神灵所集”的论断。清代名医王清任(1768—1831)在《医林改错》中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著名论断,这是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表现。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能正确阐明心理现象。如法国的机械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J.O.La Mettrie,1709—1751)说:“人不过是一架巨大的、极其精细的钟表。”德国的毕希纳(L.Büchner,1824—1899)、福格特(K.Vogt,1817—1895)等人错误地认为脑髓分泌出思想正如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这些旧唯物主义者朴素、机械的唯物论观点缺乏发展的、辨证的观点,看不到人的社会实质,看不到心理活动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及其能动性,而把人看成机器,把人产生心理活动看成像机器的功能一样,仍然不能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