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参考黄矮病.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参考黄矮病

小麦黄矮病添加时间:2006-11-13 09:38:26 ???编辑:尹宝重???浏览次数:439小麦黄矮病Wheat yellow dwarf????? 中文别名:黄叶病、嵌边黄????? 拉丁学名:BaYDV为害症状:????? 除为害小麦外,还为害大麦、莜麦、粟、糜子、玉米、谷子、燕麦和禾本科杂草。是小麦病毒病中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全国各麦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为害重。小麦黄矮病的症状,随寄主种类、品种、生育期及环境条件的差异而不同。小麦感病越早,长得越矮,减产也越重。主要表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叶片变窄、变厚、质脆,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病叶较光滑,有光泽。分蘖少,根系入土浅,易拔起,并且严重矮化。在秋季分蘖前受侵的,植株外围叶片变得比正常叶片深而兰,分蘖增多,植株矮化显著(但因品种而异),以后新生叶片有褪绿症,但不变黄,病株极少抽穗,即使抽穗也不结实;冬麦发病不显症,越冬期间不耐低温易冻死,能存活的翌春分蘖减少,病株严重矮化,不抽穗或抽穗很小。拔节孕穗期发病的植株稍矮,根系发育不良。抽穗期发病仅旗叶发黄,植株矮化不明显,能抽穗,粒重降低。与生理性黄化区别在于,生理性的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整叶发病,田间发病较均匀。黄矮病下部叶片绿色,新叶黄化,旗叶发病较重,从叶尖开始发病,先出现中心病株,然后向四周扩展。燕麦早期受侵的,叶尖表现红褐色,大多抽空白穗不结实,而后期侵染的,只叶尖变红褐色,而不抽空白穗。?????病原:????? 由黄化病毒组(Luteoviruses)中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引起。分为 DAV、GAV、GDV、 RMV 等株系。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正二十面体,也是一种球状病毒,直径为30nm 。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24nm,病毒核酸为单链核糖核酸。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65~70℃。大麦黄矮病毒感染小麦后,随植株体内营养运转到生长点。所以,抽出的新叶首先显症,自下向上发展。在16~20℃下,病毒的潜育期为15~20天。温度降低,潜育期延长。25℃以上逐渐潜隐,30℃以上不易显症。????? 大麦黄矮病毒不能由土壤、病株种子、汁液等传播。世界上已经发现有 18 种蚜虫能传播大麦黄矮病毒,我国只发现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麦长管蚜[sitobion(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Acythosiphon)dirhodum( Walker)]及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等传播。一头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分钟即能获得病毒。一头带毒的麦二叉蚜在健苗上吸食5~10分钟即能使健苗感病。一头刚产出的麦二叉蚜若蚜饲毒24小时后,蜕皮、产仔蚜不影响传毒。一般获毒后的3~8天内传毒几率较高,以后逐渐减弱,约传毒20天左右,但不能终生传毒。带毒成蚜刚产的若蚜不带毒。蚜卵不带毒。病害循环:????? 病毒只能经由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及玉米缢管蚜(R.maidis)等进行持久性传毒。不能由种子、土壤、汁液传播。16~20℃,病毒潜育期为15~20天,温度低,潜育期长,25℃以上隐症,30℃以上不显症。麦二叉蚜在病叶上吸食30分钟即可获毒,在健苗上吸食5~10分钟即可传毒。获毒后3~8天带毒蚜虫传毒率最高,约可传 20天左右。以后逐渐减弱,但不终生传毒。刚产若蚜不带毒。冬麦区:冬前感病小麦是翌年发病中心。返青拔节期出现一次高峰,发病中心的病毒随麦蚜扩散而蔓延,到抽穗期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春季收获后,有翅蚜迁飞至糜、谷子、高粱及禾本科杂草等植物越夏,秋麦出苗后迁回麦田传毒并以有翅成蚜、无翅若蚜在麦苗基部越冬,有些地区也产卵越冬。冬、春麦混种区:5月上旬冬麦上有翅蚜向春麦迁飞。晚熟麦、糜子和自生麦苗是麦蚜及病毒越夏场所,冬麦出苗后飞回传毒。春麦区的虫源、毒源有可能来自部分冬麦区,成为春麦区初侵染源。发病特点:????? 冬麦区蚜虫传毒的主要时期为秋苗和春季小麦返青期,春麦区的蚜虫传毒主要在春季。小麦黄矮病的发生和流行,同当地传毒蚜虫的数量呈正相关,这种数量又受到雨量及气温的影响。秋季麦苗出土后降雨多,有翅蚜就少,则秋苗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