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能源革命(第一部分)讲解
* * * * * * * * * * * * * * * * 核裂变能 四、能源生产 开发核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重元素的裂变,如铀的裂变;二是轻元素的聚变,如氘、氚等。重元素的裂变技术己得到应用,目前核电站都是裂变技术,全球核电占总发电量比重为16%(美国、法国、俄罗斯前三) ;而轻元素聚变技术,能源利用正在研究中。(氢弹是以原子弹爆炸产生的瞬间高温点火,不受控) 热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后使其分裂成两个较小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到4个中子,释放出约200兆电子伏特的能量,中子再去撞击原子核,从而形成链式反应。 铀元素的核裂变 核裂变发电存在许多不足:原料铀的储量不多,存在泄漏风险,产生大量废弃物,放射性与危险性大,因此备受争议,不少国家现在已经着手限制和缩减核电站。 核聚变能 四、能源生产 目前我们所说的核聚变一般指热核聚变,这也是恒星如太阳形成及运行的机制,氢分子云由于引力作用不断坍缩,内部压力不断增强,核心温度不断加大,最终达到引发核聚变(氢聚变为氦)的临界值,瞬间发光发亮,太阳形成,并且聚变持续进行。 质量轻的原子(主要指氢的同位素氘和氚,静电斥力最小)在超高温条件下,电子脱离原子核,裸露的原子核自由运动,直接接触互相聚合,生成较重的原子核(氦),并释放出巨大能量。 氘氚元素的核聚变 对比核裂变有许多优势:轻元素氘、氚在海洋中都有巨大的储藏量,过程安全可靠,产物放射性污染环境问题很少,目前在世界各国的科技研究中都是热点。 核聚变能 四、能源生产 原子核都带有正电,因而会互相排斥(同性相斥),要让两个原子核聚合,需要上亿高温,在这种高温情况下,物质成为等离子体,电子都剥离出来,原子核可以自由移动,而且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必须在1x10-15米以内才会聚合,因此还需要高压,才能引起热核聚变反应。由此引出可控热核聚变的技术难点: 如何将氘氚元素加热到这么高的温度,使它成为等离子体? 如何将原子核挤压在一起,使它们足够接近能够聚合? 上亿度这么早的温度没有一种固体物质能够承受,拿什么来装它? 1 2 3 注:太阳利用本身的质量和重力自然生成高温高压,生成并使得热核聚变反应能够持续进行, 目前世界主要有两种方法:惯性约束法和磁场约束法。 惯性约束法 四、能源生产 惯性约束核聚变是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或固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因吸收能量而向外蒸发,受它的反作用,球面内层向内挤压,小球内气体受挤压而压力升高,并伴随着温度的急剧升高,达到临界点产生核聚变。 这属于微型核聚变,反应寿命很短,大约只有百万分之一秒,在确保爆炸威力不会对仪器产生太大影响的前提下,释放出内核燃料的能量,因此需要相继点燃多个目标,才能产生持续的能量。 惯性约束法 四、能源生产 2013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LLNL)的国家点火设施(NIF)将192条激光束聚焦于一点,且聚变产生的能量首次超过了燃料吸收的能量。 我国的神光3号项目目前则正在试验将32个激光器聚焦,下一步目标是48个。 磁场约束法 四、能源生产 磁场约束核聚变是利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加速器释放出欧姆微波、粒子束及射频波加热气流。在高温下,气态变为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又受到超导磁体的挤压,进而发生聚变。 磁场约束是通过“磁容器”将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一个密闭的环中使其高速旋转,不与固体容器直接接触,从而实现了变相的盛放。 四、能源生产 磁场约束法应该是当前开发核聚变能源中最有希望的途径。国际上有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 ITER ),合作承担的七个成员是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地点位于法国,预计将耗资160亿欧元。 磁场约束法 2006年,我国自主研发了EAST先进实验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四、能源生产 没有大气层和空气污染的影响,太空中的阳光强度要比地面大5-10倍; 绕太阳飞行24小时面对太阳,不受纬度、季度、气候和昼夜影响; 面板没有大气中水和氧气的氧化 以及电解质的腐蚀,寿命延长; 人类的未来能源 长远来看,个人觉得太空太阳能和冷核聚变是人类的未来能源。 太空太阳能电站部署卫星轨道上,采集太阳能再转变为微波,在空中形成一道无形的微波柱,向地球表面进行无线传输。地面的网格形天线同步进行接受,转换后即可送往传统的输电网。 优势 四、能源生产 太空太阳能 当前运载火箭运输能力能否将万吨以上电站放上太空?太空电梯? 微波传输能量的距离能否保证,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