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四首(2016.3.1)讲解.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白诗四首(2016.3.1)讲解

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第二部分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夜 剡溪→寂静清幽  白昼 山中→壮美奇绝?? 傍晚 山中→离奇险怪 夜晚 仙境→壮丽辉煌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是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表现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反映了作者的消极面。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是诗人向东鲁诸公表示决心,与当时的恶势力势不两立,决不妥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是“诗眼”,“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1)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主题:本诗通过记梦游仙,描绘了天姥山奇景,赞美了仙界的光明美好,表现了诗人鄙弃黑暗现实、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理想,但也表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避世思想。 你从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读出了李白诗歌的豪放飘逸? 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象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艺术特色 ⑴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⑵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⑶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的束缚。 作业 背诵并试着默写诗歌 此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乃极言其声凄切哀怨,故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思考: 两首刻画少女形象的手法异同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此诗乃天宝十三载(754)春夏间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遇见魏颢,闻晁衡归国时遇暴风失事的消息后所作。   中日两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交往,到唐代形成了文化交流的高潮。据史书记载,日本派来中国的遣唐使不下十三次,每次都随带遣唐学生(留学生)多人来中国学习。晁衡是开元五年随第九次遣唐使来中国的日本学生。他长期留居中国,结交了李白、王维等许多朋友。 李白此诗虽因误传噩耗而作,但悲痛之情是真实而且深挚的。全诗沉痛而不呆滞,结句尤其余韵悠长。 思考:对这首诗意旨的理解,大概懂吗? 思考: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首诗表现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从题目“哭”和诗的内容,特别是诗的后面两句可见出。 “明月不归沉碧海”与晁衡有什么关系? 比喻晁衡的死。 “明月”这意象一般具有什么样的含义?作者用在这里有何用意? 比喻晁衡人品的高洁。 “白云愁色满苍梧”这句,白云会愁吗?白云愁什么? 白云愁实际上作者愁,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作者悲痛于晁错的死。 书面表述练习:这首诗的第三、四句既写景,又抒情。请分析它们

文档评论(0)

22999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