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译经语言的特点
译经语言的特点有学者将译经语言为代表的汉文佛教文献的语言称为“佛教混合汉语”,这种语言无论在词汇还是在语法方面,都与其他汉语文献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可以看作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一个非自然的独特的变体。(朱庆之,2009)译经语言与其他中土文献语言的差别表现为四方面。一、汉外混合特征明显1.存在大量音译词。这些音译词有三种类型:一是人名、地名;二是佛教术语;三是普通词语。早期译经中的音译词尤其多。例如:须弥山(Sumeru)、兜术陀天(Tusita)、三昧(samādhi)、那罗延(Narāyana)、犍椎(Ghantā)、那由他(Nayuta)、摩尼珠(Mani)2.存在大量意译词。例如:五阴(Pancaskandha)、定(Samādhi)、因缘(Hetupratyaya)、精进(Virya)、方便(Aupayika)、烦恼(Klesa)3.译经语言的语法受梵文原典语法的影响。例如:一时佛游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生经,卷一)这是佛经常见的开场白。有人认为“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俱”是动词,其实这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介词短语,在梵文原典中这句话是一个按照具格变格的复合名词,放在动词短语后,由于《生经》多用逐字逐句对译的方式,这句话不符合汉语习惯。再如,译经中多用被动句,也是受梵文原典影响的结果。例如:有子聪明,……无央数人所共爱敬。(生经,卷一)二、口语化特征明显具体表现为:大量使用系动词“是”、完成动词“已”、复数标记“等”、“曹”,口语化的代词系统、较少使用文言语气词。三、文句整齐,多用四言格为了在节律上达到一句四字,译师们会使用同义连文、插入衬字的手段。例如:其妇怀妊,足满十月,产一男儿。(撰集百缘经,卷三)于尔之时,乃有一佛,出现于世。(佛本行集经,卷五十七)有时佛经中的停顿处与语法的停顿处不一致。例如:苦哉我今。与室家别。今日困悴。谁可归依。(菩萨本缘经,卷上)汉译佛经采用四言格的节奏有一个发展过程 是时有长者子名敏见,年五百岁,时国人以为少年。敏见闻佛大会,则启二亲,乞行诣佛,观其所作。父母听行,即往见佛。稽首于地,礼竟正住。喜心兴盛,便脱身珍琦杂宝璎珞,散于佛上。以佛神威。应时所散,化成花盖,到覆大众。人人各别,佛令就坐,为说是成具光明定意法。(支曜译《成具光明定意经》) 佛说是法,五人未解,三人分卫,二人供养。为说色苦,一切众祸,皆由色欲。众好无常,人亦无住。譬如幻师,出意为化。愚者爱恋,贪而无厌。幻主观化,无染无着。所以者何?伪非真故。(康孟祥译《中本起经》)? 鸠摩罗什以后,四言成为译经的最常见的形式。汉译佛典选用四字格,是受到了当时流行的四言文体的影响。先秦时期,中原的诗歌等韵文均以四字格为常,其中尤以《诗经》影响最为深广。《诗经》在当时被当作教科书为学童所习,四言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又典雅庄重,富于文采。赞曰 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外百蛮,亡思不服;休征嘉应,颂声并作。至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也。(汉书·平帝纪)四、韵文(偈颂)和散文相结合當此之時。地大震動。舉國人民,莫不驚怖。衣毛為竪。佛放大光。徹照無窮。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見。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有無二行中 吾今捨有為 內專三昧定 如鳥出於卵 爾時。賢者阿難心驚毛竪。疾行詣佛。頭面禮足。却住一面。佛经汉译对汉语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遍及思想观念、风俗礼仪、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1)对词汇的影响A.充实了汉语词汇家族。佛经翻译促使大批佛教词语的产生,包括:a)音译词,如“舍利、罗刹、罗汉、三昧”等;b)梵文音译成分与汉语成分结合形成的“梵汉合璧词”,如“禅门、禅师、禅堂、禅法”等;c)使用汉语语素、利用汉语构词规则所造的意译词,如“法水、法船、法轮、法鼓”等;d)用汉语固有词表达佛教新概念,如“供养、智慧、觉悟、解脱、神通”等;e)一批有佛教色彩的四字成语,如“天女散花、金刚怒目、斩钉截铁、一尘不染、十恶不赦”等。B.佛经中的比喻造词(如“法雨、根机、心田、身车、苦海”等)丰富了汉语的造词方法。C.推进了汉语词汇的双音化进程。词汇双音化是汉语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由于佛经四字格特文体的需要,以及梵文原典词汇结构的影响,译经中双音词语的数量、比例远远高于中土文献,许多双音词都是翻译者的个人创造。2)对音韵、诗律的影响四声的发现与佛教徒转读佛经密不可分。沈约等人把四声理论运用到诗歌格律上,开创了永明体。3)对语法的影响现代汉语表示排除有两种方法:用正面排他词“只”或负面排他词“除”:四周都是白的,只有中间是黑的。除了中间是黑的,四周都是白的。而上古汉语只有正面排他词,负面排他词是受翻译佛经影响产生的。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