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平凡岗位上演“中国功夫”.doc
平凡岗位上演“中国功夫”
编者按:50年来,在贵州三线军工企业中,涌现出数以百计的技能大师、金牌工人、首席专家,以及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获得者。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自己平凡的人生;他们用坚韧和忠诚,挺起了三线军工的脊梁。本期“工业强省”栏目选出四位不同时代的人物,讲述他们的故事,以飨读者。
“铸造大师”毛腊生(50年代)
人,砂,模具,金属。一个科技含量极高的翻砂车间,除了这些简单的装备,就只剩滚滚铝液发出的辐射和热量。
在这里,毛腊生一蹲下仿佛就是一尊雕像。这一蹲,就是整整38个春秋。
38年如一日,他用智慧与汗水、激情与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献上了一件又一件精品力作,扬起新时期贵州航天人屡建功勋、励人心志的风帆。
某型号军工产品的整体镁合金壳体,形状结构非常复杂,产品质量要求又非常高。在浇铸过程中,总是出现裂纹、疏松、变形等问题。在该项技术攻关中,毛腊生紧紧抓住铸件造型、尺寸控制等重要环节,经过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改进工艺,使铸件合格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0%以上。
某舱体是某型号产品的关键组成铸件,舱体结构极其复杂,技术和精度要求都很高。造型过程中,由于坭芯数量太多、相互间隙太小等多种原因,中心尺寸总是发生偏移,同时在铸造时容易产生白裂纹现象,一直是制约产品批生产的难点和瓶颈。毛腊生与大伙一道,经过仔细观察、缜密思考,采取增加检测控制量板、改进浇道等方法,最终成功攻克了这一困扰工厂多年的“疑难杂症”。
翻开毛腊生的人生履历,不禁让人感慨。从1994年取得工人技师资格,他仅用8年时间,就被中国航天系统授予业内特级技师任职资格,这算得上一个奇迹。
生命的价值需要时间沉淀。毛腊生用心血铸造一个个铸件的同时,也铸造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车工大王”陶安(60年代)
“我是三线军工的传人,我爱红林。”这是陶安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1986年从技校毕业,19岁的陶安就从父母手中接过军工建设的“接力棒”,成了红林公司一名普通车工。历经29年的磨炼,红林见证了陶安的成长。
从平凡军工人到最美劳动者,从师傅的徒弟到徒弟的师傅,陶安一步一个脚印,坚守岗位,坚守目标,坚守梦想,实现了从“门外汉”到“车工大王”的美丽转身。
2001年,陶安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偶然发现国外介绍的一种高硬度材料切削液,受到启发的他自购化工材料,参考国外先进切削液配方,经过多年反复配比,多次切削加工后,配制出适合高硬度材料加工的切削液,破解了用普通刀具加工高硬度材料的难题。
近年来,陶安还先后解决了军品加装夹具、刀具、模具因硬度高,淬火后精加工余量小、变形大而造成成批报废,精加工余量大导致机加工困难等难题,有效地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
在螺纹环规的加工中,合格率低一直是一个困扰行业和公司的难题,通过一系列的创新、研究、实践之后,2014年,陶安的螺纹内控数控二次车削方法及其专用夹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产品质量合格率由30%提高到99.9%,为公司赢利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陶然于技艺,安然于车床”。这是同事们用陶安的名字对车工的定义。29年来,陶安没有后悔,没有遗憾。“是知识让我有了想法,是想法赋予我动力,是动力促进我成长,作为航空人,当一名车工,我骄傲!”
“机床舞者”孙刚(70年代)
1973年,仅满周岁的孙刚随家人从重庆来到贵州,成了名副其实的“军工二代”。
在童年的记忆里,除了那间不到20平米的“干打垒”和夏天偶尔蹿进家里的蛇,就是和母亲一起做馒头,或者和大哥站在院子里大喊“我们要吃肉”的艰苦片段。
虽然生活比较艰苦,但孙刚却说,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宝贵的记忆。
每天除了不停地加工高难度、高精度的零件,还要时刻牢记工作需要创新,孙刚俨然一个数控机床上的舞者。在薄壁封严环的加工中,零件较薄,装夹变形大,是工厂零件加工的一大难题。孙刚主动接下了该零件的加工任务,找出一个相似零件的夹具,改进了零件装夹方式,制作了几把车刀,就把该零件给加工出来了。
超小零件射流器的内腔需要扩口密封,由于零件太小,也没有专用工具,他就制作了一套简易工具,完成了该零件的加工,保证了某型机研制的零件加工任务圆满完成。
对车削加工技术的不断探索,是孙刚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由于新机研制零件总是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生产节拍快,给加工带来了很多难题。但对于孙刚来说,无论零件加工难度有多大,他都能够想办法保质保量完成。
同事们说:“难加工的零件,只要经过他的手,肯定能够加工出来,而且是100%的合格。”
刻苦的钻研,换来十几项沉甸甸的荣誉。“前几年厂里人才流失很严重,但我更看重家庭的温暖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