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鉴定与整理新发现历史文献的学术规范.docVIP

建立鉴定与整理新发现历史文献的学术规范.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立鉴定与整理新发现历史文献的学术规范.doc

建立鉴定与整理新发现历史文献的学术规范   摘 要:新发现的历史文献,对于历史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但其鉴定与整理的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学术规范,以防真伪混杂,扰乱学术。这种学术规范应当以力求真实为基本理念,尽量保持文献的原初状态,不主观地加以名称,不做修剪、更改等类的手脚,原原本本、真切如实地整理公布。对于大型的文献造假行为,应当以社会公权力量与法律机制予以扼制和惩处。   关键词:历史文献,鉴定与整理,作伪,学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K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2-0011-06   对于历史学而言,新发现的历史文献具有十分特殊的学术意义,它提供了前所未知的史料,因而引人注目,比较容易产生崭新的学术成果,甚至带动某一史学领域的整体性进步。如清季至民国时期对于甲骨文、敦煌文书和清内阁大库档案文献的发现和利用,是众所周知的“史料大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先秦史、中古史和清史研究的面貌。不过,许多新发现的文献,需要经过鉴定和整理才能妥善地用于研究,而随着新发现文献的增多,鉴定与整理也必须建设明晰的学术规范,以防止新发现文献的利用在起始阶段就发生偏颇和迷惑。   历史文献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素材和立论依据,中国无论古代抑或近代,都保存有丰富的文献遗存,这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学术研究和史料开发的历程中,还陆续不断地从考古发掘中、从档案清理中、从各种书、报、文物等的辑和整编中,发现未曾面世、未为人知、从未利用的新文献,这为学术探讨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有利条件。   但是,新发现文献在运用于历史研究之前,原则上都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学术鉴定的过程。鉴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   第一,各类文献都程度不同地存在造伪的现象,甲骨文以及青铜器之铭文,都可以视为一种新发现文献,由于备受学界重视,造伪者也应时而生。现存的、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甲骨文之中,混杂着伪造品,这是不争的事实。台湾学者蔡哲茂研究员曾撰文列举了《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内70个造伪之例,并且于2010年8月就此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研究室进行学术讲座,有关报道指出“传世甲骨必须先要做辨伪,否则无法用于学术研究。辨伪要熟悉辞例,注意同文例,看得多了,就能发现问题。蔡先生以《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中的伪片为例,谈了具体辨伪方法”。蔡哲茂研究员还曾综合指出《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中也有作伪之例。①但学界对此等问题不够关注,整体上还缺乏深入的鉴别与研究。青铜器以及金文的造伪问题更为显著,据研究,中国至迟在宋代即已开始仿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清代乾隆朝之后,已经形成以牟利为目的的造伪行业。金文作伪,有的是在真器上凿刻伪铭,有的是整体的造伪,最有名者如流落国外、曾经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晋侯盘》,盘内底有铭文550字,器与铭均为伪造。甲骨文与金文的鉴定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但作伪者也会受专业技术的局限,因此鉴定和辨伪多可在专业技术的层面进行。书籍、文献的作伪,也是古已有之的现象,至今仍未绝迹,新出现的文献无论是纸本、简牍抑或其他载体,都需要予以真伪的鉴定。近年出现的所谓抄本《孙武兵法》82篇、两千多枚的“清华简”,以及多种大大小小的新发现文献、书籍,都存在着或真或伪的争议。争议之中,包括对已有的鉴定工作也提出了质疑,可见有必要对新发现文献进行认真的学术鉴定,并建立起明晰的规范。   第二,文献、书籍的鉴定远远不是“非真即伪”这样简单,真伪之间其实存在多种附加的制约因素和前提条件。例如《今文尚书》之所以被认为是真实的历史文献,仅仅表示它是西汉所恢复的战国后期的文本,是西汉时期基本确定下来的内容,其中《尧典》《禹贡》等篇目,并不反映所谓从尧舜到大禹时代的历史面貌,更不是那个时代的文献,而是撰写于战国时期,在所在历史信息是否确实的意义上,实际也可属于伪作。所以《今文尚书》之“真”,是以汉代的文本为基点。这个事例说明文献的鉴定,应当包括对其形成时代的鉴定、对其内容归属的鉴定。特别是从地下出土的多种文献混杂状况,判别时代和内容归属,与下一步的整理密切关联,殊为重要。   新发现或新开发的历史文献,如果形态和内容大致完整,自然可以不经整理就直接公布与利用,但如此理想的状况极其罕见,如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山东银雀山书简、湖南马王堆文件,多种内容混在一起,并且多有残破、断裂现象,不经专家的整理就难以成为研究者可资利用的资料。在考古发掘所发现的文献中,大多需要艰苦、细致的整理,才能呈现文献的宝贵价值。   无论文献的鉴定还是整理,都是专业性、技术性甚强的工作。越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越可能受到专家个人素质、水平、主观意愿等因素的限制或干扰,越可能在不同的专家之间产生意见分歧。加之新文献的掌握带有一定的垄断性,并非人人可以同时窥其全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