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动物医学概论
病理学
绪论 疾病概念
1、健康(health):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2、疾病(disease):在致病因素的损害与机体的抗损害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
3、病因: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因素,物理和化学因素,先天及遗传因素,必须物质的缺乏和过多,免疫学因素,精神和社会因素6方面。
4、诱因:加速或延缓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能够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5、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6、疾病发生的条件和诱因
机体的内在因素:(1)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外部屏障结构破坏及机能障碍;内部屏障结构破坏及机能障碍;(2)机体的适应能力降低;(3)体质及机体反应性降低。
外部因素:气候、地理、社会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组织机制(直接作用)
神经机制(通过神经反射,作用于神经系统)
体液机制(内分泌活动的改变,体液质和量的改变)
分子机制(酶活性的改变,核酸结构的改变)
8、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一般规律
(1)疾病过程中损害与抗损害的斗争
(2)疾病过程中的阶段性及因果转化规律
(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
9、疾病的转归
分为康复和死亡。其中康复包括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康复途径包括机体防御机能增强和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性停止,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死亡期三个阶段。
脑死亡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其判断标准包括:(1)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2)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3)脑干反射消失;(4)瞳孔散大或固定;(5)脑电波消失;(6)脑循环完全停止。
第一节 水肿
1、水肿(edema):过多的组织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或细胞内积聚的病理过程。分为浮肿和积水。
2、积水(hydrops):当浆膜腔内液体积聚过多时称为积水或积液。
3、高渗性脱水:以失水为主,失水大于失钠的脱水称为高渗性脱水。
4、低渗性脱水:失钠大于失水的脱水称为低渗性脱水。
5、等渗性脱水:失水与失钠的比例大体相等,血浆渗透压基本未改变,这种类型的脱水称为等渗性脱水。
6、组织液循环障碍在水肿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1)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由于有心衰竭、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全身性水肿引起毛细血管内压升高,使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当后者超过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时,便可引发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由于白蛋白合成减少、丢失增加、消耗增加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过滤压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加。当超过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时,便可引发水肿。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由于各种炎症引起微血管壁损伤、释放炎症介质,从而使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有效虑过压升高,促进溶质及水分的滤出。如果淋巴回流不足以将蛋白质等溶质及水分输送回血液循化,便可引发水肿。
(4)淋巴回流受阻 由于瘤细胞淋巴转移、丝虫病引起淋巴道受阻,淋巴回流受阻,使蛋白性液滞留在组织间隙,引发淋巴性水肿。
7、脱水的种类和原因
高渗性失水
(1)水摄入不足、创伤、拒食、吞咽因难,沙漠迷路、海难、地震等致淡水供应断绝, 脑 外伤、脑卒中等致渴感中枢迟钝或渗透压感受器不敏感,均可引起水摄入不足。
(2)水丢失过多
a经肾丢失 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非溶质性利尿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高钙等致大量水从尿中排出;长期鼻饲高蛋白流质饮食等所致的溶质性利尿 ( 鼻饲综合征 ) ;使用高渗葡萄糖溶液、甘露醇、山梨醇、尿素等脱水药致溶质性利尿。
b肾外丢失 环境高温、剧烈运动、高热等大量出汗;烧伤采用开放治疗等丢失大量低渗液;哮喘持续状态、过度换气、气管切开等使肺呼出的水分明显增多 (2~3 倍 ) 。
c水向细胞内转移 剧烈运动或惊厥等使细胞内小分子物质增多,渗透压增高,水转入细胞内。
等渗性失水
(1)消化道丢失 如呕吐,腹泻,胃肠引流、减压、造瘦,肠梗阻等致消化液丢失。
(2)皮肤丢失 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等渗出性皮肤病变。
(3)组织间隙体液贮积 胸、腹腔炎性渗出液的引流,反复大量放胸、腹水等。
低渗性失水
(1)补充水分过多 高渗性或等渗性失水时,补充水分过多。
(2)肾丢失 可见于:①过量使用噻嗪类、依他尼酸、映塞米等排钠性利尿药;②原尿中存在大量不被吸收的溶质 ( 如尿素 ) ,抑制钠、水重吸收;③失盐性肾炎、急性骨期、肾小管性酸中毒、糖尿病酣症酸中毒;④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缺氧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