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夏养阳”本义浅探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08—0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它已经成为指导四时养生的重要准则。然而,由于各家传承以及立论角度的不同,对此经文的理解也各有侧重。笔者学习古义,抒己之临床浅见。 1 各家见解 1.1 “顺气而养” 清·高士宗和明·马莳认为“顺气而养”是核心。马莳书中云: “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 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 养阴气也[1]。” 高士宗亦论:“圣人春夏养阳, 使少阳之气生, 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 使太阴之气收, 少阴之气藏[2]。”他们都认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是强调人应顺应季节的规律养生, 即春夏应顺生长之气而养阳, 秋冬应顺收藏之气而养阴。 1.2 “以制为养” 唐·王冰和元·朱丹溪认为“养即制也”。王冰云:“春食凉, 夏食寒, 以养于阳; 秋食温, 冬食热, 以养于阴。[3]” 朱丹溪亦云:“…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 圣人春夏治未病如此; …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 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4]”他们都同样认为药食调养都应注意季节7性,春夏阳盛,秋冬阴盛。故春夏宜食寒凉之品以制其亢阳,秋冬宜食温热之品以抑其阴盛。 1.3“阴阳互养” 明·张景岳云:“夫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阴以阳生, 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 以为秋冬之地, 秋冬则养阴, 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5]”他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互文,“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互根, 阴阳互养才是本义。春夏应如秋冬一样保养阳气;秋冬应如春夏一样固护阴液。 1.4“因虚而养” 清·张志聪[6]云:“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 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而培养之。[6]”他认为“养”即补也,养的原因是内虚,春夏阳外盛而内虚,故宜“补阳”,秋冬阴外盛而内虚,故宜“补阴”。 2 吾之浅见 经文在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拓展了内涵,正所谓“五运六气有所更,时态居民有所变[7]”,尔等当发皇古义,开拓创新,既要实践更需理论发展 因此,“春夏养阳”吾辈认为有两方面多层次理解 2.1 体质辨证 体质的阴阳偏盛偏衰是影响患病的重要因素。平素阳虚或阴寒偏盛,或年高而命门火衰之人,在春夏之际患病常伴生发之气不足,出现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小便清长甚而形寒肢冷、腰酸痛不能俯仰等症,气虚下陷者当甘温益气、升阳举陷如参、芪、升、柴辈,阳虚阴胜者宜温阳散寒如姜、附之类,若高年火衰实为阴阳两亏,用药则不可刚燥,须以张景岳阴中求阳之法。亦有一种有真阳不足、虚火上炎,出现面赤足寒、口糜便泄、口干喜饮热水之类上热下寒证候者,只合取同类相从,行招引之法,如金匮肾气丸、四逆汤热药冷服等。 如上种种,“养”应当理解为“促”,经虽有云用热远热,但在阳气虚衰之人,春夏温补阳气正可取天时之利,顺其时而养其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若素体阴虚阳亢,如入房太过,或久服温燥之品,或热病日久,耗伤阴液,春夏之际常易出现生发之气太过,出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状,可在辨证处方时加入平抑亢阳的药物如石决明、牡蛎等药以重镇潜降,甚或黄连、栀子等苦寒泻火以抑制清阳的过度生发,这里“养”宜理解为“抑”。阴在内为阳之守,且亢则害,承乃制,正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亢不可久,故《易经》有云“亢龙有悔”,抑之也即养之,从而使其归于平和而臻于绵长久远。“养”之意义,在于充分强调春夏时阳气生发茂盛,不可损之,也不可使其过于亢盛,时时注意呵护即是,并不限于寒热温凉,汗下消补。 2.2 常人养生 在日常的养生保健中,也应有所区别。若此人阴阳平和,并无偏颇,春夏之时宜保护阳气,做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里“养”宜理解为“保”;若此人阴阳失和,阳偏盛或阳偏虚,但并未至病,此时我们也要辨证养生——阳偏虚之人宜助阳,应当鼓励培养其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8],多晒太阳,缓缓运动身体,饮枸杞茶、桂圆茶、还有大枣茶等,饮食上可适当多吃猪肚、带鱼、狗肉、刀豆、荔枝、核桃、栗子、韭菜、香菜、辣椒[9]等偏于温热的食物;阳偏盛之人宜注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