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她的书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 资料图片:瑞典汉学家林西莉 北京青年报11月26日报道?有媒体说,她的书“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 像她一样热爱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或许并不稀罕,但是她与古琴那段奇特的缘分——绝无仅有。 回报 77岁的瑞典人林西莉说:“我在中国学到很多,我很高兴能用《古琴》这本书来回报中国。”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了解古琴吗?知道它要用什么木头做、琴式有多少种吗?你知道古琴弦原本是用丝线缠成的吗? 你或许知道名曲《广陵散》和晋代名士嵇康有关,可你知道它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哪位刺客的故事吗?你或许也知道名琴“九霄环佩”,可你知道它名字的由来吗? 你知道古琴如何弹奏、弹奏的时候又有什么禁忌和讲究吗? 瑞典人林西莉知道。 她不光知道,她还深得已故古琴大师管平湖、王迪等人的真传,每周都会在家用六十年代老师们赠她的明代古琴“鹤鸣秋月”弹上一曲。 上个世纪前半叶,写出了“狄公案”系列小说的荷兰人高罗佩不光在中国学会了操琴,还著书《琴道》,首度向西方世界介绍了古琴这一中国古老的乐器及其丰富的文化意义。数十年后,因为学习古琴而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瑞典作家、教授林西莉,结合她几十年学琴的经历和对中国文化的体悟,写成了《古琴》一书。2006年书甫一出版,即获得当年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在瑞典又掀起一股中国热、古琴热。 这个冬天,77岁的林西莉把她的《古琴》带回了中国。她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在中国学到很多,我很高兴能用这本书来回报中国。” 汗颜 如此通俗易懂、清晰详尽却又优雅从容地讲述古琴故事的一本书,却不是出自中国人的手笔。林西莉的书带给我们的骄傲和羞愧都如此真实:为了我们文化的美丽和我们对它的不够了解。 《古琴》是一本优美、好读、丰富的书。它从林西莉学琴的经历和进入古琴文化世界的体悟写起,不仅详尽地描述了古琴这件乐器本身,更是深入古琴与中国文人、与诗歌音乐乃至与人的生活方式及命运的关系,打开了通往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扇大门。令人感慨的是,如此通俗易懂、清晰详尽却又优雅从容地讲述古琴故事的一本书,却不是出自中国人——古琴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的手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许除了林西莉不可复制的中国学琴奇缘,《古琴》一书的通透,还得益于一个外来者好奇的眼睛和新鲜的视角。但无论如何,她的书带给我们的骄傲和羞愧都如此真实:为了我们文化的美丽和我们对它的不够了解。 事实上这不是林西莉第一次给我们带来冲击——在1998年和2007年,她另一本有关中国文字的书籍《汉字王国》在中国的两度出版,都在图书市场上引起不小的反响:我们日常使用的汉字,从字形上追根溯源,讲述的是一个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汉字,原来传递着这么多的故事。 《汉字王国》1989年在瑞典出版的时候,就让林西莉第一次获得了奥古斯特文学奖。热爱文化的瑞典人总是把当年奥古斯特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书籍当作圣诞节礼物,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和《古琴》就这样两度用中国文化点染了瑞典人的最隆重的节日。 2006年,《汉字王国》引进台湾市场,被评为年度最佳图书。今年4月,《古琴》中译本先于内地引进台湾,连续两个月占领畅销排行榜榜首。台湾的媒体评论:林西莉的书“令全世界的华人汗颜”。‘ 错位 用中文问林西莉那些中国文化史上我所不了解的事情,听她用英语滔滔不绝地讲着有关中国古琴、文字的种种,那种既近又远的疏离感,分外地奇特。 面对林西莉的时候,错位感是强烈的。 首先当然是因为知识上的错位,作为中国人,惭愧和尊敬是必然。 然而当记者见到林西莉时,最意外的是和这位深谙中国文字与文化的作家交流时,竟然需要翻译。尽管她可以读懂甲骨文、金石文以及很多中文古籍,尽管她写了两本让中国人叹服不已的中国文化书籍,尽管她每年都会到中国考察生活一段时间,但是她的中文表达和听力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纯熟。 并且,一位得到中国多位古琴大师倾囊相授、且懂得“琴道”、说“弹奏古琴追求的是人琴合一的境界,是对自身的一种反照”的人,谈笑间,仍是典型的西方人的手势与表情,虽谦和可亲,却也不会立刻让人联想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象。 于是,在三联书店二层的咖啡厅里,用中文问她那些中国文化史上我所不了解的事情,听着她用英语滔滔不绝地讲着有关中国古琴、文字的种种,那种既近又远的疏离感,分外地奇特。 而听到她在中国极困难的时期到中国学古琴、成为北京古琴研究会唯一一名学员的故事,那种错位中的奇缘,也令人感喟。 桌上,我喝的是茶,她的饮料是咖啡。 奇缘 饥饿和匮乏让毫无准备的林西莉倍感吃惊。但是当这个金发碧眼的北欧女子走进护国寺附近的一个四合院,她对中国的印象、在中国的生活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961年初,林西莉和丈夫一起来到中国,丈夫在大使馆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