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技巧.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条件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三大改造的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的意义: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关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其基本依据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0年初,大庆油田的开采,迈开了我国自力更生发展石油工业的第一步。 1956-1976年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 2、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4、生产关系调整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5、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十年建设成就1965年中国首次 人工合成胰岛素。“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 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 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 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 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 固定资产的总和。——李先念 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1949-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1949-1956年: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关系的变革) 1956-1966年: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引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1959-1961年:三年严重困难时期1960-1962年:调整时期1962-1966年:好转成就时期 1966-1976年:十年“文革”的动乱——国民经济陷于瘫痪和全面混乱 * * * *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编辑发行:西安恒谦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可国民党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如何收拾这个残局? 如何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党开始领导了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哪些重大的成就,产生哪些严重的失误? 给我们的建设留下怎样的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 ①政治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政权逐渐得到巩固; ②经济基础: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③理论条件:外交上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得到经济援助 ④思想条件: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方针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①内容:“一化三改” ②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 “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一化与三改造的关系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指导:过渡时期总路线 主要手段:三大改造 4、实施: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中共中央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采取了什么措施?又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中国借鉴 作出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 6、“一五计划”的意义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5、“一五计划”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 ◆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项目 改造方式 农业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 手工业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文档评论(0)

a552223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