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教总析.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下语文总复习提示  阅读复习建议:落实目标为出发点,以教材为切入点,以训练为主线,分项加以落实,要注意教方法、抓规律。 正确的复习方法应是:首先定准复习目标,即根据课标要求罗列出应强化提升的阅读能力训练点,然后根据单元能力训练目标,从教材中寻找恰当例子进行专项训练,最后拓展到课外,从其他读物中选择恰当例文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最终确保学生形成各项独立阅读能力。 小学毕业之前,学生应达标的阅读能力大致有以下25项: 1. 默读具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2.能借助字典、生活积累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3.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及效果。 4.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能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6.能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初步感受、赏析作品中的精彩。 7.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感受作品中的形象。 8.能掌握略读、浏览的方法,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9.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 10.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并能了解文章基本说明方法。 11.阅读诗歌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能体会诗歌的情感。 12.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并学会筛选、整理所搜集的资料。 13.能体会句号与逗号,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破折号的一般用法。 1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学习运用。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 15.落实课外阅读要求并进行相关测查。 操作方法:第1项默读 默读训练时就地取材,集中训练。要改变部分学生逐字阅读的习惯。训练学生一眼看到词、看到句,边阅读边提取重要信息进行快速小结,遇到不懂之处,联系上下文推测的能力和习惯。阅读之后(也可以先给出定向阅读思考)如出一些理解文意的基本题目,测查学生在规定时间是否读懂了文章。 如《北京的春节》1、默读课文,说说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4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内容概括得好坏,有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能否让没有看过这篇文章的人看了你的概括对文章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同时语言表达应力求准确简洁。复习中我们应强化“训练”二字。 ?例如:以《北京的春节》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给了腊月初旬、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等一幅幅老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复习过程中着重训练在不缺少重要信息的前提下,能否将语言表达得更具概括性。复习中我们应选取不同结构的文章,引导学生发现各自的规律,掌握概括各种结构文章主要内容的不同方法。如:并列结构的文章可以将各段主要内容相加得到全文主要内容;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应交待清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总之,文体不同,结构不同,概括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第2项?能联系上下文推测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此项能力的核心是“推测”二字。训练中要将推测时从上下文提取有用信息,在头脑中分析的过程展示出来,实实在在训练学生的推测能力,如果只出示答案,能力是无法提高的。训练中就要这样把推测的过程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3项?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 训练此项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善于发现这些关键词句。其次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静心体会,并要学习体会的方法:如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体会,在对比中体会,联系上下文体会等。最后要重视训练把体会所得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只有将这几点都训练到位,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地应对考试要求。 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就应该这样细致入微地引导学生品析,要把思维过程全部展示出来。 例一《匆匆》“……太阳他有脚啊,……闪过了。”(第3段) 1、文章用“挪移,跨过”等动词来描述太阳、时间,本段中还有类似这样的动词,如:( )( ),在这里,“闪过”等词语很多,形象说明了时间( )特点。 2、给本段画横线的句子补标点符号,并模仿这样的句子,接着写两句 3、本段选文主要讲了(           ) 再如“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第4段) 1、本段中作者分别用( )和( )比喻过去的日子,这样的比喻的作用是( ) 2、文中“罢了”可以解释为( ) 3、本段很多问句,想想问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把自己感受写在下面。 《桃花心木》“种树人的一番话,……努力生长。”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上述一段话是作者跟种树人谈话后产生的(

文档评论(0)

cmccpppo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