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社交文化大不同.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美社交文化大不同

驻美记者自述:中美社交文化大不同啊 2013年09月23日07:18 来源:搜狐IT   编者的话:互联网发展至今,无数国外互联网公司和社交应用在中国都铩羽而归,之前,所有人都将这归功于国外公司难以本土化。那么,双方的沟通文化差异到底有多大呢?本文中,在美国工作生活超过7年的记者晴然用亲身经历叙述了中美沟通的巨大鸿沟:美国人将工作和生活严格区分开,电话属于私人社交手段,而邮件、Linkedin等属于工作社交手段;而在中国这个繁忙的人情社会中,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电话、微信、QQ都是交织一起的。(以上,By林丰蕾)   文/晴然(搜狐IT驻硅谷记者)   引子:小编担任贵狐驻美记者已有些时日,经常为‘如何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感到捉鸡。几个月前,我才知道,原来跟中国公关(初次打交道)就理应互加微信,可到了美国公关这儿,却只能互递名片。几周以前,我还在想辙跟领导解释,为什么在中国打个电话就能搞定的采访,在美国非得‘邮件来去’。在这个越来越平的互联网时代,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家可选的商务沟通工具都是ABCD那几样(通话、短信、电邮、IM、商务社交网站 等等),但是双方的偏好选择却很不一样,真可谓是萝卜咸菜各有所爱。   科技再伟大,创新再颠覆,也不会让这个世界无休止地‘平’下去。谈到商务沟通,就必定牵涉文化习性:为什么美国人爱惨电子邮件,中国人却更偏爱即时通讯?为什么老美能欣然接纳‘商务社交网站’,可中国人却显得慢了半拍?有些模式在中国不成气候,并不是‘抄得不够好’那么简单。关于中美商务沟通那点事儿,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体会,权当抛砖引玉吧。   以下3个片段是小编的亲身经历:   美国人的电邮情结   我原先在一家跨国市场分析公司打工,老板是个美国人,他的办公室离我的格子间只有十几步路。有次,我需要向他请示一个要紧的技术细节,没他的Yes或No,后面的活儿就没法干。这事儿如果当着他面解释两句,两分钟就能搞定。我当时就想直接过去找他或者赶紧通个电话,也就结了;奈何这哥们儿非坚持要我把这事写成email发给他。。。   那封邮件我写了整整15分钟,思来想去,心里各种抓挠儿:这个预测模型的假设条件明显是‘嘴上说外加手上比划’比‘白纸黑字’来得容易啊。   后来,为了确认老板理解了我说的问题,我们那个邮件又来来去去了好几封,一下午过去了,就为这事儿。   中国人的IM情结   这件事发生在我进入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之后。本来我一直坚持把周报做成漂亮的word格式,然后以邮件附件的形式发给自己的领导;邮件正文里头还不忘寒暄几句,‘领导好,请您过目’‘多谢您的时间’之类的。。。   自己还挺沾沾自喜。忽然有一天,领导发了个语音微信过来,“Lisa 你以后直接把周报内容粘到微信里就行,别发邮件啦。”啊,还能这样哪!   我半愣着神儿,又赶忙Ctrl C + Ctrl V去了。   被我小看的LinkedIn   从原来的美国公司离职,我很希望临走前,向自己非常敬重的集团大老板表达下感谢 。这是一个在行业内叱咤风云的大牛人物,对待员工还特别平易近人,圣诞季时会走到每个人的格子间逐一问候,并亲手送上贺卡和红包。   公司那么多人,我想他根本记不得我是谁了;而且我当时也没有他的联系方式,邮箱电话啥都木有。 咋办捏?抱着侥幸的心态,我上LinkedIn找了一下他的名字,居然找到了!我试着给他发了个联系人邀请(站内信形式),重新介绍了下自己,感谢他的栽培,交代了一下自己的去处等等等等。   本来以为这封信必定是石沉大海的命运,没成想,这位70多岁的老人居然在半个小时内给我回复了一封200+字的邮件,害得我一通感动。后来通过这个商务社交平台,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小编申请研究生的时候还有幸得到了这位大佬的推荐信。   按受用程度排序,以下是我的中美商务沟通公式,供大家消遣。(等式最右的e,指代受用很少的沟通方式)   跟中国人的商务沟通   = ①通话 + ②PC上的IM(QQ为首)+ ③手机上的IM(微信为代表)+ ④短信+ e1   注:e1 = ①电子邮件 + ②微博 + ③职业社交网站 ;这个公式不适用于外企的童鞋们,你们没得选,必须按照老外的规矩行事   跟美国人的商务沟通   = ①电子邮件 + ②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为首)+ e2   注:e2 = ①公司定制的IM工具(如IBM的 sametime,内容受到公司监控) + ②通话(包括视频类)   最后跟大家分享我的4个体会:   1)对待工作和生活:美国人是‘小葱拌豆腐’式的一清二楚;中国人则是把两者如‘橡皮泥’一般地捏在一起。   对于老美来说,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所以他们历来有区分社交圈子的需求。生活中有Facebook,Instagram,Path等社交网络

文档评论(0)

sizhao39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