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从“教育官”到“教育家”.docVIP

大学校长:从“教育官”到“教育家”.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校长:从“教育官”到“教育家”.doc

大学校长:从“教育官”到“教育家”   据《广州日报》报道,浙江大学53位校友会负责人发表联合声明,公开表达对新任校长任命的诉求及期望。同时,网上另有一份公开信,反对上级部门调任重庆大学林建华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对此有媒体称,浙江大学校友终于以最温情的方式公开表达内心的意愿,开启了非暴力抗命的历程。随即形成了部分校友、师生与社会热议的联合声明风波。虽然伴随着6月26日浙江大学新校长的任命,联合声明风波已经落下帷幕,但浙江大学校友以联合声明的形式“柔性对抗”却成为网络美谈,有教育界人士甚至称其是“教育史上浓重一笔”。有网友认为,海外校友为浙江大学校长人选进言绝不是“瞎操心”,大学师生和校友应该有自己的发言权。也有舆论认为,这是社会对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以及学界对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唤。对于此次联合声明风波能否引发“蝴蝶效应”,进而推动高校“去行政化”与校长选拔模式改革,逐步实现大学校长由“专家型”向“服务型”、由“教育官(职务)”向“教育家(职业)”的转变?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关注、期待与探讨的问题。   一、浙江大学校友诉求:从提出诉求到参与选拔   浙江大学校友联合声明的核心诉求,其实与谁任浙江大学校长无关,而与校长素质和选拔方式密切相关。首先,浙江大学校友希望上级部门委派的新校长具备五项素质:诚实正直、德才兼备;年富力强,善于协调;学术成就,院士头衔;学校渊源,深入认识;国际视野,境外学习。有网友认为,对校长要有“院士头衔、学校渊源”的诉求上,浙江大学校友显得有失大气与胸怀。毕竟校长不是家长,无需强求与学校的渊源,而且校长正从“专家型”向“服务型”转变,也不必过于强调学术成就。西方国家大学校长公选并不重视学校渊源与学术成就,哈佛大学校长的职业背景就是五花八门的。浙江大学新校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林建华在就职演讲中说,“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校长是个为社会和师生服务的岗位,不一定最有智慧,但一定应当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不是全才,但一定应当豁达乐观、知人善任;校长的使命是努力搭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尽其才,和谐共生”。显然,林建华把校长定位于“服务型”岗位。虽说浙江大学校友对新校长有特殊诉求,而林建华对校长的定位是更有道理的。   其次,浙江大学校友以微博的形式公开发布联合声明,表明他们有参与自己母校校长选拔的强烈愿望,而目前在我国大学校长由政府委任的选拔机制中,校友参与母校校长选拔的渠道并不通畅。所以,才有众多媒体所称的“浙江大学校友终于以最温情的方式公开表达内心的意愿,开启了非暴力抗命的历程”。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但近年高校行政化一直遭受社会诟病。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曾经说,“我们大学存在的官气多了一些,学气少了一些。这个官气不仅表现在大学干部层面,而且甚至表现在一些做学问的人身上,哪怕即使是某一位学者可能完全没有领导职位,但是不等于说他脑子里面没有官气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舆论希望通过此次浙江大学校友联合声明风波,进而促进政府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推动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就不是没有理由的非理性奢望。   二、大学校长素质变迁:从学者化到职业化   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认为,自近代以来我国大学校长先后出现过三种类型。其一,从19世纪末到1949年以前的半个多世纪,这期间的大学校长多数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是以专事校长之职为己任的学者化职业校长。其二,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革命干部队伍中的知识分子,陆续被委派到高校担任党委书记或校长。其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任大学校长的基本上是集“研究者与管理者”于一身的“双肩挑”校长。凡是有院士的高校,校长非院士莫属。这些校长一面管理学校,一面又要做研究工作、指导数量众多的研究生。   刘道玉先生指出,总体而言,“双肩挑”的学者型校长是这三类校长中的弱势校长。大学校长集“研究者与管理者”于一身,不利于校长身份的确定与职责的明晰。基于此认识,近两年,先有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率先提出,在任内不申请新的科研课题,不招收新研究生的“两不”承诺;后有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表示,在任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个人不申报院士的“四不”承诺,把100%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甚至在2013年6月,北京邮电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方滨兴院士宣布,由于过度透支身体,已经向主管部门提出不再连任校长职务。这些校长的自觉转变,虽然力量微弱,但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预示着大学校长由学者兼职的“双肩挑”时代将融入“职业化”潮流。对此有媒体认为,大学校长不一定是学术权威,校长的行政权力要服务于学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