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概述、急惊风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年龄分期及用药量 ①胎儿期  ②新生儿期--28天内--成人量1/6 ③婴儿期--28天至1岁--1/3-1/2 ④幼儿期--1至3岁-- ⑤幼童期--3至7岁-- ⑥儿童期--7至12岁--成人用量 2/3左右,视其病情与体质而定 体重、身长、运动 体重:   1-6个月  3+0.6× 月龄 kg   7-24个月  3.6+0.5× 月龄 kg   2-12岁 = 8+2× 年龄 kg 身长(cm):   初生:约50cm;第1年,约75cm;    2岁后: = 75+5× 年龄 cm 运动:   7坐,9爬,12站,15行 生、病理特点 生理特点:   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2、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病理: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注意事项 1、多用浅刺、疾刺、毛刺;   2、腹部等严格深度;   3、头部慎刺;   4、少留针;   5、少用埋线、水针、挑刺等疗法;   6、多配合推拿,尤其捏脊疗法。    急惊风 一、概述   急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以四肢抽搐、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和意识不清为特征的病证,又称惊厥,俗称抽风。因其发病迅速,病情急暴,故称为急惊风。   本病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发病后病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可威胁小儿生命,为儿科急重危证之一。 二、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 冬春之交,气候骤变,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感受风邪,侵入肌表   时邪从表入里,郁而化热化火   热极生风 夏季暑气旺盛,小儿元气薄弱,真阴不足,易感暑邪   暑为阳邪,化火最速,传变急骤   引动肝风 发为惊风    2、暴受惊恐 小儿元气未充,神气怯弱   突见异物,或乍闻异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   气血逆乱,神志不宁  神昏抽搐   惊风 3、内蕴痰热   乳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毒邪食物   郁滞肠胃,郁久生痰化火   痰热上壅   惊风    三、辨证治疗 1、外感时邪  症状体征及证候分析: 多见于冬春季节,发热,咳嗽流涕――冬春多风,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或上扰 咽红――肺热上熏咽喉 烦躁惊厥――热甚动风 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邪气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镇惊。以督脉、手阳明和足厥阴经穴为主。 处方:十二井穴――点刺出血,以泻邪热    大椎、曲池――解表退热    合谷、太冲――开四关,可平肝熄风,开窍镇惊 随证配穴:头痛――太阳 呕吐――中脘、内关 牙关紧闭――颊车 刺灸法:针用泻法,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出血。 2、暴受惊恐 症状体征及证候分析:  面色时青时赤――小儿神怯胆虚,骤受惊吓,气血逆乱  夜卧不宁,或昏睡不醒,惊惕频作,甚则痉厥――惊则伤神 治法:镇惊安神。以督脉、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处方:前顶、印堂――镇惊,善治惊风    神门――宁心安神    涌泉――熄风止痉 随证配穴:惊风不止或昏睡不醒――水沟 刺灸法:针用泻法。 3、内蕴痰热 症状体征及证候分析:  纳呆呕吐,腹痛便秘――伤食之主症  腹部胀满,呼吸气粗――乳食郁结于肠胃,谷肥为滞,气机不利  神昏痉厥――痰热上壅,引动肝风 治法: 清热涤痰,开窍熄风。以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处方:水沟――醒脑开窍    中脘、丰隆――导滞化痰    神门、太冲――心之原及肝之原,相配可清心泻肝、镇惊熄风    四缝――去食积 随证配穴:牙关紧闭――颊车、合谷 腹胀便秘――天枢、气海、大横 刺灸法:针用泻法。四缝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粘液。 四、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定,可镇惊止痉以救急,痉止之后,须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患儿抽搐时,立即将患儿平卧,头侧向一侧,解开衣领;切勿强力牵拉,以免扭伤筋骨。将多层纱布置患儿上下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 3.惊风伴痰过多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惊扰患儿。 4.本病应与癫痫相鉴别,癫痫发作除抽搐外,还可见口吐白沫,一般不发热。 5.中医认为本病总体属于肝强脾弱,中药治疗也多从此主论治疗。 可以茯神、远志、酸枣仁安神; 太子参、白术健脾; 柴胡、白芍柔肝; 黄连清热。 脾虚肝旺 例子: 六君子汤加减:茯神、钩藤、炒酸枣仁、白芍各15g,太子参,半夏、白术、远志、陈皮各10g,柴胡、甘草各6g。 水煎服,日1剂。服1剂病愈。按: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土虚不能生金,金弱不能制木,易致脾虚肝旺。外受惊吓而引发。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