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消渴技术方案.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遂投生石膏90克,知母、寒水石各30克,甘草6克,乌梅12克,生大黄9克(后下)。嘱先用粳米60克煮汤后,再用米汤煎上方。 14剂后,饮水、尿量逐渐减少,大便通调。前方续有增损,其中生石膏曾经用至120克,加减中用生地、玄参、白芍、山楂等等,饮水、尿量进一步减少,调治2月余,诸症皆除,照常工作。 按:消渴病位涉及五脏,但对消渴病机的最佳概括则首推《素问·阴阳别论》的“二阳结,谓之消”句。 二阳,指阳明之胃与大肠,肠胃结热,津液枯涸,口渴善饥,发为消渴。后世治消渴有滋阴、润燥、降火等,疗效不一。笔者体会,清胃与大肠之热,滋胃与大肠之阴,是取效的关键。 此案来诊前,已经中医用过补气、敛津、养阴、清胃、益肾等方法,其中也用过生石膏、知母等白虎法,笔者认为,从辨证分析,证属二阳热结无疑,为何效果不理想?可能剂量偏小,不足以制阳明之热,我加大剂量取大剂白虎直折火势,再伍大黄通阳明之腑,釜底抽薪。另外,不可以忽视的是仿仲景法,用粳米60克煮汤后,再用米汤煎上方,取养和胃气。结果较短时间内热撤渴平。 《内经》论消渴 柳长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导 言 现代糖尿病已经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08年统计,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 ﹪,而1994年中国人的患病率仅是2.5 ﹪,短短十几年发病率大大增加,成为危害国人的主要疾病之一。 一、消渴的概念及分类 “消渴”之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 《内经》有“消”、“消渴”、“风消”、“食亦”、“消瘅”、“脾瘅”、“鬲消”、“肺消”、“消中”、“肾消”等病名记载。 消 消谷 —— 善饥 消肌肉 ——消瘦 消津液——消渴 (多饮口干) 消 《素问·阴阳别论》:““二阳结,谓之消。” 《类经》:“阳邪留结肠胃,则消渴善饥,其病曰消。” 二阳,即阳明大肠及胃脉,病邪侵袭胃肠及至心脾,血不得行,谷不得化,则表现为经闭、纳呆等津液亏耗之证。 风消 《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 风消,指阴精耗损,虚热生风,消烁肌肉以至形体枯瘦之病。 热中 《素问·脉要精微论》:“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灵枢·五邪》:“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灵枢·大惑论》:“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 由于胃中阳热过盛,受纳腐熟过亢,故消谷善饥,此即类似后世所谓之中消。 食亦 《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食亦,即消谷善饥,而身体消瘦无力,是大肠移热于胃,胃移热于胆所致,类似中消证。 肺消、膈消 《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素问·气厥论》:“肺消者,饮一溲二。” 肺消寒邪传于肺,见多饮、多尿症状;鬲消由心热传肺,膈中有热。肺消、鬲消均属上消。 脾瘅、消中 《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素问·脉要精微论》:“瘅成为消中。” 王冰注:“消中之症善食而瘦”。 《新校正》:“当云善食而溲数。” 《内经》中的“脾瘅”和“消中”为同一类,即后世所称“脾消”、“中消”。是由于脾经燥热,饮食入胃,如汤沃雪,随小便而出。 消瘅 《灵枢·五变》:“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凡体弱性刚之人,多怒气逆,积而为热,乃至热盛伤津,消灼肌肉,便为消瘅。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微小为消瘅。” 此消瘅以肾之阴阳受损为主, 症见以小便频数, 饮一溲一等,即为下消之证。 二、消渴的临床特征 多食:《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灵枢·师传》:“夫中热消瘅,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口渴:《内经》中多次提到口渴症状,胃中燥热,消灼津液,无以上呈,火热之邪耗伤肾水,故见口渴。 多尿:《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心寒传与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或下元虚惫,肾失固摄,约束无制,水谷精微下注,临床可见多尿,小便混浊如脂膏。 口甘:《素问·奇病论》:“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名曰脾瘅”。 五谷入口,贮藏于胃,再由脾脏运化输送到各个器官。如过食肥甘厚味,则酿生湿热,湿热困

文档评论(0)

贪玩蓝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