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读书为兴趣.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平原读书为兴趣

陈平原:藏书为读书 读书为兴趣2010-07-23 ?? 采写:田志凌,摄影:凌代军 ?? 南方都市报 ?? 点击: 242 书房的小摆饰体现主人的品位。 宽敞的书房。 陈平原在书房。 陈平原自己设计的明清戏曲插图笔筒。 《太炎先生自定年谱》扉页上印着陈平原、夏晓虹伉俪的藏书章。 陈平原 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大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等著作三十种。 “等有空的时候再好好收拾吧。”这是采访中陈平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北京圆明园花园的陈家,目光所及,全都是书。一进门,就见他???客厅正中央,有两三个立方米那么大的一堆书。茶几上堆满了书,放不下一个杯子。长长的沙发上摞满了书,只余下一人勉强可坐的空间。记者特别请求陈老师,一定要坐在那个位置上拍一张“他在书丛中笑”的照片。陈平原大笑:“别人看了,会说这个家太不像话。”   家中并不是没有书柜,但再多的书柜也顶不住书增长的速度。这个48平米的大客厅,十多个书柜呈l字形沿着客厅一路排开,顶端因为太高,陈平原还专门设计了一排射灯,方便晚上找书。专门用来取书的梯子也是一定要有的。   家里的藏书,都是陈平原和夏晓虹这对学者伉俪共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夏晓虹送给陈平原的一张明式卧榻,成了书榻,被堆得不留缝隙。一张黑檀的官帽式太师椅也不能幸免。夏老师在旁边抱怨:“每次收走,他又堆满,那些面板迟早会被他的书压坏。”陈平原就赔笑说:“等有时间再好好收拾吧。”   记者去的时候,陈平原正在满心欢喜地欣赏从潮州寄来的一批青花瓷笔筒。这是他自己设计,请在潮州老家开瓷厂的弟弟烧制的。笔筒上分别印有《西厢记》、《红拂记》、《牡丹亭》等陈平原从明清戏曲本子里挑出来的插图,配上自己书写的题诗。陈平原说,他打算拿这批笔筒作礼品,学生毕业时每人送一个,“提醒他们继续读书,不能把学业丢了。”   最有意思的是笔筒上印的陈、夏二人藏书章:两个戴眼镜的小人肩并肩坐在一盏台灯下读书,一本书翻开两边,头发长的那个是夏晓虹,“晓虹文化好一点,她看的是字,我读的是图。” 说多少册没有意义   陈平原不知道自己家里究竟有多少书。“书不在多,真正的读书人是一本一本买下来,一本一本读,而且有用的。说多少册没有意义。”比如,他特别得意曾在旧书店买到1948年印行的《国立北京大学历届校友录》。“对别人来说这毫无意义,就是一个个的名字。但因为我做这方面的研究,就很有用。”   买书完全是为了研究及个人兴趣,因此他家中并没有什么贵重的古版书。陈平原说,藏书人分为几种:为了读书而藏书,为了保留文化而藏书,为了增值而藏书,还有为了附庸风雅而藏书。他们夫妇显然属于第一类。   陈平原翻开一本1930年北新书局出的毛边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是夏晓虹父亲的藏书。“我爸爸也有一本,不过版本不同。”所以他们家里的书是由两位父亲的藏书,加上两个人的藏书组成的。   陈平原的父亲是潮安农校的语文老师,酷爱读书。陈平原曾写过一段故事:有一次父亲去广州开会,因为钱都被他拿来买了书,不够买票,只好坐汽车到离家近的一个车站,背着书步行回家。家中藏的几柜图书对陈平原影响深远。“文革”年代,学校停学,图书馆关门,全靠父亲的藏书,陈平原才没有荒废宝贵的青年时光。   有趣的是,当上世纪80年代陈平原成为北大王瑶先生的博士生时,才发现王瑶先生“文革”前出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古文学史论》、《中国诗歌发展讲话》、《关于中国古典文学问题》等书家里全都有。他跟从的吴组缃、季镇淮、林庚等几位北大老先生在“文革”前出版的书,他父亲也都有收藏。父亲还藏有冯沅君、陆侃如的《中国诗史》、黄海章的《中国文学批评简史》等等。这些书他上山下乡在农村教书的时候都“囫囵吞枣”自学过。这种种奇妙的巧合,让陈平原感觉,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他走上这条学术道路,“这可以说是一种缘分,当初爸爸肯定没想到他的孩子会来北大读书,会做文学史研究。” 唯一网购,拍到《国故论衡》   上世纪80年代,陈平原和夏晓虹一有空就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城里各种旧书店、小书摊到处淘书。有一次,他们在海淀的中国书店看到沈兼士题写书名、邓广铭整理的周作人著作《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934年版的毛边本,定价6.5元。“见到好书流离失所,忍不住就要买回来送朋友。”当时店里一共有10本,陈平原全部买下来,一一送给同人。这书的纸张有好有差,有一天突然发现,只剩一本了,恰好是比较差的纸。   那时凭工作证,可以在中国书店的内部柜台选购民国旧书以及港台书。1987年,陈平原在中国书店花300元买到上海亚东

文档评论(0)

80219p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