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硒(Se) (2)过量 Se过量易中毒,5-10ppm的摄入量可导致中毒,典型症为碱病和瞎撞病,硒中毒量约为需要量的20倍,土壤含Se 0.5ppm时植物量可能高于4ppm,成为潜在的中毒危险。 五、硒(Se) 5.来源 饲料含Se量取决于土壤pH,碱性土壤生长的饲料含Se高,家畜采食后易中毒,酸性土壤地区的家畜易患缺乏症,缺Se时用亚硒酸钠补充。 六、碘(I) 1.含量与分布 体内平均含I0.2-0.3ppm,其中80%存在于甲状腺中,甲状腺素是唯一含无机元素的激素。 2.吸收与代谢 反刍动物主要在瘤胃,单胃动物主要在小肠吸收,以I-形式吸收率最高,I-易被甲状腺摄取,形成T3、T4;甲状腺素进入组织后80%被脱碘酶分解,释放出的I被再利用。 I主要经尿排泄,肠道I可被重吸收,产品也可排出部分碘。 六、碘(I) 3.营养作用 主要是参与甲状腺素的形成,T3的活力是T4的4倍,但血中浓度比T4低得多。 甲状腺素参与体内代谢和维持体内热平衡,对繁殖、生长发育、红细胞生成和血糖等起调控作用。 I较易进入乳和蛋中,乳蛋含I量受日粮I量的影响很大。 六、碘(I) 4.缺乏与过量 (1)缺乏 缺I时出现甲状腺肿大,生长受阻,出现侏儒;繁殖力下降,初生幼畜无毛,皮厚,颈粗,种畜发情无规律,影响N发育。 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甲状腺肿大;(1)硫氰酸根离子或高氯酸根离子;(2)硫脲、硫脲嘧啶等分子中含有-SH基,可抑制碘化物氧化为游离I,继而抑制I渗入酪氨酸中。此时,加I只能部分控制甲状腺肿。 缺碘母羊所产的羔羊发育不良或死亡,颈部因甲状腺肿大而明显肿大 六、碘(I) 六、碘(I) (2)过量 I过量时,反刍动物耐受力比单胃动物差,猪出现Hb下降,鸡产蛋率下降,奶牛产奶量降低。 六、碘(I) 5.来源 具明显的地区性。沿海地区植物中含I量高于内陆地区,各种饲料均含I一般不易缺乏,但妊娠和泌乳动物可能不足。 缺I用碘化食盐(含I0.007%)补饲,或KI、KIO3。 七、其他元素 1.Co Co在体内分布较均匀。正常健康绵羊和牛肝中含Co 0.2-0.3ppm,按DM基础,肝中含Co低于0.08ppm时,表明Co缺乏。 Co的利用率低,反刍动物采食Co有80%从粪中排出,只有3%的食入Co才能转化为B12,转化率与Co摄入量成负相关。 七、其他元素 Co的营养作用是合成VB12,反刍动物VB12参与丙酸的降解,丙酸代谢主要在肝中进行,缺Co时,血液丙酸盐浓度升高,使反刍动物自由采食量下降,因为自由采食量与血液丙酸盐浓度成负相关。 单胃动物Co不能替代VB12,其必需性尚未建立。 七、其他元素 Co缺乏症与VB12缺乏症类似,表现为食欲差,生长慢,失重,消瘦,异食癖,贫血。 动物对Co耐受力较强,达10ppm,超过需要量300倍产生中毒,出现红细胞增多,采食量与体重下降,消瘦,贫血。 缺钴——牛 七、其他元素 2.Mo Mo是黄嘌呤氧化酶、醛氧化酶、亚硫酸盐氧化酶的组成成分。家禽为产尿酸,对黄嘌呤氧化酶特别需要,但禽对低Mo日粮耐受力高,只有当日粮加入钨时(Mo拮抗物)才出现生长受阻。 Mo缺乏出现生长受阻,繁殖力下降,流产等,实践中不易缺乏。 Mo中毒与Cu缺乏有关,症状类似Cu缺乏,腹泻,失重,精神不振等。 七、其他元素 3.F 主要存在于骨和牙齿中,吸收率高,其作用是保护牙齿(有杀菌作用),增加牙齿强度,预防成年动物骨质疏松症。实践中不易缺F,而F中毒易发生,骨可积蓄大量F,中毒时,牙齿变黑,畸形,骨畸形,种蛋孵化率下降。 七、其他元素 4.其他 70年代初,Cr、As、V、Si、Ni已证实在动物营养中的必需性,认为这些元素为动物体所必需,它们在动物体内能与有生命的组织相互作用,当营养中缺乏时,生理机能受阻,加入时,生理机能恢复,但至今尚未发现动物缺乏的病例。因此,实际生产中勿需考虑供给问题,相反多注意铅、砷毒性问题。 The End 二、锌 (Zn) 5.来源 动物性饲料含量丰富,其他饲料的含量一般均超过实际需要量,含Zn化合物有硫酸Zn、碳酸Zn、ZnO等。 三、铜 (Cu) 1.含量与分布 体内平均含Cu2-3ppm,主要存在于肝、大脑、肾、心、被毛,肝是主要的贮Cu器官,肝Cu含量比血Cu含量作为Cu状况指标更可靠。 2.吸收与代谢 主要吸收部位是小肠,吸收方式为易化扩散,Cu吸收率,只有5-10%,影响吸收因素包括: 三、铜 (Cu) (1)植酸、纤维、高蛋白等可降低Cu吸收,抗坏血酸不利于Cu吸收。 (2)元素拮抗,Ca、Zn、Mo、S等,如Cu-Zn拮抗是因为二者在小肠壁吸收时共同一种载体,不能与载体结合的元素在小肠壁与硫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