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语文(1-10).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趣味语文(1-10)

“二”和“两”的故事 从前,有个秀才屡考不中,便在衙门里找了个给县官打伞的差使。他认为自己读过书,当这个差使是大材小用,因此常常长吁短叹。 县官知道后对他说:“你既然有文化,那给我当记账先生吧。” 正巧第二天是县官生日,县里的富豪们送来不少生日礼物。那秀才在帐本上写道:“二条鱼,二头猪,二盒点心……”县官看后说:“你应该写两条鱼,两头猪,两盒点心……”这时,忽然想起有家富豪还没发请贴,就让秀才写一张送去。 秀才在请贴上写道:“两月初两是小县生日,敬请光临。”县官见把“二月初二”写成“两月初两”,生气地道:“你这是同我开玩笑呀,该二不二,该两不两,你还是打伞去吧!” “祸起诗行”与“因诗得福”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忧乐悲欢,触于景,感于情,发于心,诗歌便应运而生。古人吟诗作赋,原本为人生之一大乐趣,然“方吟半句诗,闯下杀身祸”的事情也委实不少。 历史上的诗祸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乌台诗案”了。1076年,王安石罢相,吴充、王圭继任,苏轼的政敌便以谤讪新政弹劾苏轼。他们从苏诗中断章摘句,指责苏轼“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被指为讽刺取士制,“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被指为斥责盐政,“根到九原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被指为“有不臣意”。王圭报告皇帝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已,而求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于是苏轼被系御史台(即乌台)一百多天,被迫写下自供状,检讨自己10年来所作诗文,后被以官抵罪,贬至黄州。为此,诗人悲愤地写下“人生识字忧患始,始名初认便可休”,并发誓要从此与“田父野老相从山间”。 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大兴文字狱,因诗得祸凡数十起。举人汪景琪著《西征随笔》一书,有“皇帝挥毫不值钱”诗句,被枭首。甚至有个秀才顺口吟了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也被杀头。蔡显在《闲闲录》中引古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被处死。乾隆四十三年,徐述夔作《一柱楼》诗:“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胡)儿搁半边”,被砍棺戮尸。 “祸起诗行”是专制社会里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悲剧,也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文化政策的缩影。然而因帝王个人的好恶,或因一时诗名较重,也有一些人因诗而侥幸得福。 唐代诗人韩翊写的七绝《寒食》,当时在宫廷中广为传诵。时德宗制诰(起草诏令)缺人,中书省申请圣旨裁定。德宗批曰:“与韩翊。”正巧当时有与韩翊同姓名者任江淮刺史,中书又具二人姓名同进,让皇帝明确人选,御笔复批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批曰:“与此韩翊。”其实韩诗隐寓讥讽外戚和宦官之意,不知是德宗未谙此味,还是正合其心意,韩翊却因诗获官了。 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的中秋夜晚,皓月当空,苏轼与客人在新筑成的超然台上赏月饮酒,欢乐之余,不免有些思念弟弟,这时感慨颇深,即兴写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首。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触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远在黄州的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 “因诗得福”现象虽给人们以调侃、轻松之趣,但其中却隐含了时代文化、政治的重要信息,和“祸起诗行”一样共同印证着封建专制统治者的肆意妄为、非理性,表现出“臣民社会”中个体命运的不可把握,对现代“公民社会”的建立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偶合”趣话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偶合,即后人在作诗时无意中写出了与前人诗意相似的现象,正如范仲淹在《对床夜话》中说:“诗人发兴造语,往往不谋而合。”阮阅《诗话总龟》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诗僧惠崇曾写过两句诗:“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当时的读书人都很惊奇,然而这却是偶合了唐人的诗句。惠崇有个师弟向他学诗,学成后就赠诗一首云:“河分岗势司马曙,春人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偷古人句,古人诗句似师兄。”对惠崇作了善意的调侃和揶揄。 偶合现象在古诗中是常见的。庚信写过:“白云岩际出,清月波中上。”杜甫也有诗:“薄云岩际出,孤月浪中翻。”韩愈有诗:“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欧阳修亦云:“今日始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这都是到了“化人为己”的地步了。 一旦诗人发现自己偶合前人诗句后,其态度也不同。 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语》记载,宋代文学家王禹本来学诗白居易,在商州写了一首《春日杂兴》诗:“两株桃杏映篇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他的儿子看后说:“杜甫《绝句漫兴》中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诗句,两首诗语句很相似。”因此劝父亲修改。王禹不但不改,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