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正本清源话国学 李勇刚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教师 课程前言 各位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追本溯源话国学这个话题。百余年来,在所谓启蒙的化育之下,传统文化当中很多很好的东西恰恰被蒙蔽住了,我们说启蒙,但很多东西在启蒙的过程中被蒙蔽掉,传统文化当中很多精华的东西是在这里面(被蒙蔽)。传统文化就像明珠蒙尘,掩盖住了本来的光辉。在百余年前,当时讲启蒙或许有那时候时代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时过境迁之后,我们绝对不可以刻舟求剑。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是由于客观的历史背景的演变、语言习惯的差异、世俗见解上的以讹传讹,在国学上也容易造成一些误解,对于这些话语带来的误解和前面的这样一些启蒙所造成的误解,我们不妨追本溯源,看看国学当中一些被误解的说法,它真正的原意是什么,我们从儒家、道家和佛教当中选取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跟大家一起里探讨一下。 一、关于儒家的误解 第一,关于儒家我们主要讲两个说法,第一是三纲,第二是存天理,灭人欲。百余年来,从打倒“孔家店”开始,儒家所受的批判最深,所以它所遭受的误解也是最多的,很多人认为,儒家维护所谓的封建等级秩序,主张的是在下位者对在上位者的绝对服从,并且用封建礼教来扼杀人的正常欲望。果然如此吗?我们来看儒家被世人批判得最厉害的两个说法,第一个是三纲,第二个是存天理,灭人欲。 (一)关于“三纲” 关于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化进化论的误导之下,人们普遍将三纲理解为维护等级秩序或无条件地服从,并将它作为儒家思想最大的糟粕,甚至与它连带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么美好的道德也都受到了株连。很多人认为三纲人为地划分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或不平等关系,把一方(君、父、夫)的权力绝对化,违反了现代平等观念,束缚了人的自由。推演到极致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死,所以一提到儒家的礼教,人们总会想起一个词叫“吃人的封建礼教”,甚至有些人恨的牙痒痒的。 但三纲真的是这种意思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它就会和很多儒家经典的论述直接相抵触了。我们来看孔孟就共同地认为臣对于君的谏争是其义不容辞的使命,作为一个臣子对于君主要勇于提意见,这是臣子的使命。如《论语》当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孔子说,作为一个大臣,如果碰到弒父弒君这样的事情,他也是不会跟从的。 其次在《孝经·谏诤》当中又强调臣子对于君父还不可以不争,你要不跟他争论、争辩还不行,这个原文是这样的,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所以,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诤是要提出不同的意见,《孝经》里面歌颂的是这些敢于和国君去争论的一些人,敢于和领导去争论的,敢于和父母去争论的。但这种争论不是意气之争,而是道义之争,在面对道义的时候,如果在上位的君和父真的有什么地方做得不符合道义,真的做的有问题的话,那你要义不容辞地去跟他争论的,这种争论不是像我们讲的一般意义上的抬杠。所以不是绝对无条件地盲从。 同时也可以看一下《荀子》所倡导的“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荀子还专门探讨了在什么情况下臣子对君父不可从,即什么时候不可以听国君、父母的。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在下面具体进行了分析,“孝子之所以不从命有三”,孝子不遵从父母的三种命令有三种情况,“从命所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这个地方荀子在强调的是你要遵从的首先不是君和父,而是道和义。在儒家看来还有比听从君父更要紧的事情是遵从道义,如果听从君父的意见而不符合道义的话,那就不应该听从,所以荀子讲了孝子之所以不从命的三种情况,表面上是不遵从,但最终是为了父母的好,所以这才叫做大孝。所以儒家所讲的孝和我们普通所认为的绝对服从那样意义上的一个“孝”或愚忠愚孝是完全不一样的。 《孟子》在此基础上就更进一步说,如果君主的作为倒行逆施,还可以推翻他,这就不光是听他话的问题,你甚至可以推翻他。比如关于贵戚之卿的那段讨论当中,孟子就说:“君有大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