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皆空-質性研究與知識想像-社會學研究所.ppt

諸法皆空-質性研究與知識想像-社會學研究所.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諸法皆空-質性研究與知識想像-社會學研究所

諸法皆空-質性研究與知識想像 周 平 語言、傳統、身心狀態的緣起和理解活動的未完成性 邏輯實證論所描繪的圖像—「真相」--原來只是個夢幻泡影 知識想像與日常實踐:「觀看者」、「觀看」與「所觀看」皆空 地圖化的身心狀態是身心經驗的窄化 從觀看—被觀看的二元對立到相互詮釋與相互反身的理解關係 研究情境的反身性及其問題 所謂方法即非方法是名方法:質性的性質是無本質自性 八、結論 語言、傳統、身心狀態的緣起和理解活動的未完成性 透過各種象徵和語言的中介(mediation)而交往互動的人們之身心狀態,絕非一個個孤絕(disengaged)個體的生理身體(physical body)或去身體的(disembodied)心靈內省的獨白(introspective solitude) 承載傳統的象徵和語言使人們的身心狀態成為歷史和社群經驗的中介與構成部分 承載歷史和社群傳統的人們之身心狀態也是傳統仍具備生鮮活潑的生命力必要條件 自我既不具有固定不變的本質自性,也不是完全空無的虛無。如果自我必須在有意義的符號語言和歷史傳統之中思想和體驗,則一切「理解」的可能性條件都必發生在符號語言和歷史傳統當中,也必發生在身體經驗的全面參與當中 語言、傳統、身心狀態的緣起和理解活動的未完成性 自我既不具有固定不變的本質自性,也不是完全空無的虛無。如果自我必須在有意義的符號語言和歷史傳統之中思想和體驗,則一切「理解」的可能性條件都必發生在符號語言和歷史傳統當中,也必發生在身體經驗的全面參與當中 語言和傳統也就構成了理解的前理解結構。亦即,理解活動是從前結構開始出發的,它也構成了理解之所以可能的「先見」(prejudice)。所以,完全沒有「前見」或偏見的客觀理解起點是不可能的 不帶偏見的見解本身就是個偏見 語言、傳統、身心狀態的緣起和理解活動的未完成性 開放的理解活動是個對話的關係和過程,它不但有著理解者的豐富的語言、傳統和身體經驗所構成的「先見」之全面參與,被理解者的語言、傳統和身體經驗也在對話過程當中參與了理解的活動 理解不應化約為對象物自身單一形式的直接表意,也不是僅僅是回歸作者的原始或真實意圖或歸因於其所處的物質基礎,亦非理解者主觀任意的自說自話,它毋寧是諸多整體經驗或視域(horizon)的往返對話融合過程 任何回歸、尋找原點或確立事實的企圖其實都是人類經驗的窄化,也是理解活動的簡化和扭曲 我們是透過與他人的對話來理解自我的。理解活動因此也必然是一個相互學習的歷程,透過對他人的理解,我們也開擴了自己的視野,這對個人的生命開啟和成長是具有啟發性的 研究所進行的對生活世界的理解,對研究者的生活實踐也必然是有意義的。如果研究者刻意漠視甚至切斷此種意義關連,則理解活動失去了開啟對話、相互反身、相互學習和理解自我的契機 針對語言的作用,Wittgenstein認為,它的功用就在於對事物作描述的工作。語言雖然是由符號所構成,但他相信它可以描繪世界的圖像(picture),圖像則可以反映「真相」本身,因為兩者具有相似的性質,也就是說,兩者皆具有同樣的邏輯結構 對Wittgenstien而言:「邏輯空間中的事實便是世界。」 此種著相的知識切斷了世界做為一種動態緣起的關係和過程的可能性,也忽略了語言做為生活世界存在的居所而非僅是工具的豐富意義 無論是是邏輯的圖像化或空間化,世界能被抽象地再現為圖像甚至邏輯結構的想法卻是近代大部分科學發展的重要根底預設 儘管一些事物可能過於渺小(如原子、分子、病毒、細菌等)或過於巨大(如都市、地球、宇宙)或過於抽象(如弦、黑洞、心理、社會結構等)而無法為我們的感官經驗所直接知覺到,但近代科學知識的知識結構總試圖以邏輯的思維方式將看不到的世界予以圖像化和空間化成為看得到的世界 無論是感官經驗的直接觀察或抽象思維的空間化、圖像化再現,近代科學大都預設了觀察對象或對象的再現形式為客觀外存的獨立「事實」 邏輯實證論或實證科學窄化了人類經驗的歷史傳統、身心狀態基礎 對邏輯語言的工具性和透明性看法也忽視了語言所涵蘊的豐富實踐意義和不透明的中介性作用 妄想透過邏輯語言和圖像化再現能認識世界的真相,乃是研究者對夢幻泡影的著相,不能得見世界的真理 知識想像與日常實踐:「觀看者」、「觀看」與「所觀看」皆空 近代科學知識之所以能夠不斷的累積並且產生去脈絡性(dis-embeddedness)的傳遞效果,其中一個關鍵就在於無論是具體對象或抽象對象,都能夠被邏輯的、幾何空間的方式予以抽象化和視覺化(visualized)的再現 觀看者沒有獨立恆存的本質自性,其所觀看的對象也沒有獨立恆存的本質自性,當然銜接觀看者與所觀看的觀看自身也不能獨立存在。因此,科學活動中的觀看至少是此三者的融合 觀看者的觀看是一個透過特定歷史時空脈絡中的認識結構(epist

文档评论(0)

maritime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