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本下.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版本下

第四讲 版本(下) 一、版本的概念 版本,《辞海》释义: 一书经过多次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指书籍制作的各种特征,如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年代、版次、字体、行款、纸墨、装订,内容的增删修改,以及一书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如藏书、印记、题识、批校等。 书籍称为“本”在典籍中出现是从西汉开始的,西汉刘向《别录》有“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之言。 一人持本,即手持书本之意。而“众本”有所谓中书、外书、太常书、太史书、臣向书等本。 “本”开始有了不同写本的意思。 关于“本”字含义,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说:“书之称本必有所因,《说文解字》云:‘木下曰本。’而今人称书之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 由此可见,“本”最初尚有数根计数之意,因而今人计算书时仍有一本二本之说。 随着纸张的发明和生产,“本”的涵义也开始扩展,这就是所谓:“杀青治竹所书,改治已定,略无讹字,上素之时,即就竹简缮写,以其为书之原本,故名之曰‘本’,其后竹简既废,人们就书卷互相传录,于是‘本’之名,遂由竹移于纸,而一切书皆可称为 ‘本’矣”。 至此,“本”的含义与现今已相差无几了。 到了南北朝,“本”的名称沿用已经十分普遍。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列举许多本子:江南本、河北本、俗本、江南旧本、江南古本等。颜之推所举的本子,均为写本,也称“旧本”。 唐太宗贞观四年敕:“经籍讹舛,今后并以六朝旧本为证。”明确提出把“旧本”作为校勘古籍的依据。 但在当时除了写本之外,还有碑本,也 就是后世称的拓书、石本。 唐中期后,雕版印刷开始出现,一书刻成,相率“模印”。此时,人们开始将写本书、抄本书称为“本”,将雕版印刷之书称为“版”,其主要原因大约是运用了雕版之故。 “版本”一词,起源于唐代中期雕版印书之后,由于镂板刷印与手工抄写都是为了成书,在有写本抄本的情况下,出现“版本”一词也就很自然了。 唐以后,雕版书逐渐多了起来,并渐渐地取代了写本书,故“版”、“本”二字连用以及“版本”一词的正式出现,始见于宋代文献。 宋朝所谓的版本,已基本上是专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籍了。 米芾《海岳题跋》卷一云:“唐僧怀素自叙,杭州沈氏尝刻版本。” 叶梦得《石林燕语》云:“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书日亡,其讹谬遂不可正,甚可惜也。” 王明清《挥尘录》云:“蜀中始有版本。”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伊少稷日能诵麻沙版本书厚一寸。” 显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印刷的书籍也不断增多,印刷技术日益完善,版本的涵义也在不断扩展,从宋元明清到今日,它有了许多新的内容。 今天所说的“版本”概念,包括各种写本、抄本、稿本,以及它以前的竹木简、缣帛、卷子和它以后的雕刻本、活字本,还包括近现代的铅活字本、影印本,甚至现代化的缩微胶卷、平片、电子出版物等。 由于现存的古籍书册主要是写抄本、雕刻本和活字本,因此,古籍版本也就主要指这三种而言。 中国典籍从竹简木牍到帛书纸卷、书本册页,从手抄手写到雕版刻印、活字排印,出现过多种变革。 就是同一本书,由于各方面不同的需求,也有重刻、翻刻、官刻、私刻、坊刻、初刻、石印、补板等,经过多少人之手,再加上各种具体情况的不同和原本的差异,可能使这部书形成许多版本。 例如:屈原的《楚辞》就有30多种版本,司马迁的《史记》有60多种版本,曹雪芹的红楼梦》有40多种版本。 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如此之多,使得各种版本之间必然会出现文字、内容、纸张、卷册、装帧等方面的差异,有时差异之大令人咋舌。 有些书的内容不合当权者心意,因而被审改删节,甚至失去本来面目。 也有些刻书者自作聪明,任意修改原本,使其变样。 再有些书坊主人为追求利润,不认真刻印校勘,又随意增删变动,因而使得刻印出来的书籍的质量远不及原本,影响原书的传播。 版 本 的 功 用 掌握版本知识,是读书治学的前提条件,不懂得区别各种不同版本,往往会给学习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有时因为误用劣本,还会造成一些常识性的错误,不得不引以为戒。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载: 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 注解“蹲鴟,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鴟。”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这是当时写本把“芋”字误成“羊”字,辗转引为典故造成的错误,以致贻笑大方。 至于雕版印书以后, 因讹文脱字造成错误更多。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 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诸生乃怀监本《易》至帘前请云:“先生恐是看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 宋代麻沙本错字最多,将“釜 ”字脱去两点,误成“金”字,以致闹 出笑话。 这是刻本书的误例,千百年来,像 这样的因抄写或雕刻造成的错误很多,翻开一些校勘、

文档评论(0)

hao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