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冷地区低成本绿色建筑研究实践——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科技研发楼设计.pdfVIP

夏热冬冷地区低成本绿色建筑研究实践——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科技研发楼设计.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夏热冬冷地区低成本绿色建筑研究实践——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科技研发楼设计.pdf

绿色设计 建筑案例 夏热冬冷地区低成本绿色建筑研究实践 ——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新校区科技研发楼设计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Low-cost Green Building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Zone: Design for Science Technology RD Building in New Campus of Changzhou Construc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撰文 焦冀 张炜 江钰婷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 要 常州建校科技研发楼是深圳建科院与常州建校合作建设的一栋绿色示范建筑。项目尝试针对夏热冬冷地 区的气候特色,结合常州地区人文环境、经济技术发展现状,提出适宜的绿色建筑实现策略。 关键词 绿色建筑 夏热冬冷 可变体型 立体绿化 共享设计 被动技术 深圳建科院设计建造的建科大楼,倡导适合我国国情的低成本、被动式技术为主的绿色建筑模式,通 过几年的实践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常州建校作为江苏省建设领域的专业学校,与深圳建科院在发展绿 色建筑教育和研究实践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双方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凭借常州建校新校区建设的难得机 遇,探索与实践适宜常州地区所代表的夏热冬冷气候条件下的低成本绿色建筑新模式。 1 自然气候与传统策略分析 常州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属于长江下游地区,北靠长江、南临太湖、濒临东海,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春末夏初时多有梅雨发生,夏季炎热多雨,最高气温度常达 36℃以上,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 季气候阴冷,空气湿润,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要应对这样冬夏气候、风向都完全相反的环境,设计需要采取与深圳地区有所不同的应对方式。向常 州当地的传统民居取经,学习领悟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应对气候的各种智慧,是研究适宜当地 气候绿色建筑的一条捷径。通过调研参观一些常州地区保存完好的传统院落民居,从规划布局、建筑形态、 装置构造等方面均体现出一些常州民居的传统“绿色建筑”方法。这些特征和方法总结起来包括“大屋顶防 水散热”、“柱廊过渡联系”、“冷巷降温通风”、“架空隔潮”、“冬夏可拆装墙板”、“双层空气保温 挡风空间”、“功能置换适应气候”等,可惜现在的建筑中轻易地放弃了几乎所有这些当地千百年来行之有 效的方法。对这些传统智慧的学习和分析,给设计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启发,很多传统措施都通过新的设计 在项目中演绎、运用。 2 占地面积:2 983.67m 2 总建筑面积 :10 690.03m 层数 :地上5层,地下1层 设计标准 :绿色建筑三星级 总平面图 110 2 规划布局与场地微环境设计 常州建校新校园规划遵循绿色生态理念,结合区域丰富的水系环境,形成生态园林式布局形态。科技 研发楼位于校园北侧,北临区域共享核心区,西邻学校公共餐厅和活动中心,东邻对外培训楼,南侧与建筑 学科实训教学楼相望,成为学校对外呼应与联系职教园区核心区,对内联系各个学科教学实训的门户枢纽。 场地的生态化规划设计是第一步。本着与校园生态系统一体化融合的理念,改变传统三通一平的场地 处理手段,以水为灵魂,对场地内进行微地形塑造,挖溪堆丘,使水体与校园网络状水系相互连通。在营造 优美自然环境的同时,使水资源循环收集和利用,进而围绕水规划生态微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蜿蜒的水面 和微微起伏的地形在生态树荫、灌木的遮蔽下,为夏季从东南向吹过场地通达建筑基底的自然风进行有效地 降温和降尘,也从规划环境角度为建筑在夏季利用自然通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周边环境及原校园规划图 场地微地形塑造 场地绿化布置

文档评论(0)

wuyouwul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