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潘友明课程设计最终版.doc
东 北 石 油 大 学
课 程 设 计
2015年7月24日
2015年7月6日~2015年7月24日 杨二龙 目 录
1 1
1.1设计目的和意义 1
1.2设计要求 1
1.3设计内容 1
1.4 设计方法 2
2 基础数据 3
3 基本理论 5
3.1储采比与油田开发模式 5
3.2产量上升阶段储采比变化特征 5
3.3稳产阶段储采比变化特征 6
3.4递减阶段储采比变化关系 6
3.5全程储采比变化关系 7
3.6确定和常数方法 8
4 程序设计框图 9
4.1计算机程序框图 9
5 设计结果及分析 13
5.1计算过程及绘图 13
5.2 计算结果分析 21
5.3 计算结果的讨论 22
6 认识与结论 23
7 参考文献 24
附录:计算机程序与结果 25
1.计算机代码 25
2.程序运行界面 51
东北石油大学课程设计成绩评价表 55
1 前 言
1.1设计目的和意义
储采比是油田开发的重要指标,它不仅直接反映了油田的开发程度,而且与油田的稳产形式密切相关。因此本次课程设计运用指数模型、双曲线模型和威布尔模型,对于注水开发油田的产量上升阶段提出了储采比与产量的关系、稳产阶段储采比与时间的关系、递减阶段储采比与产量关系和全程储采比与时间的关系。并通过实例运用此方法和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本课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选一组实验数据,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对某一油田或区块不同开发阶段储采比变化规律
1.2设计要求
本课题设计最终要求是,学生通过自选上述实验基础数据,利用所学只是完成规定设计内容,编制相应软件,并提交相应规范设计报告。根据(5)中计算结果数据,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产量递减阶段的递减指数、威布尔预测模型中各参数和可采储量及(1)~(4)中各关系式的系数,并根据(1)中的直线截距计算可采储量;
1.3设计内容
1、假设产量上升阶段产量变化符合指数关系,推导产量上升阶段储采比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2、推导稳产阶段储采比与开发时间的关系;
3、假设油田产量递减符合双曲递减,推导递减阶段储采比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4、假设油田产量可由威布尔预测模型给出,推导全程储采比与开发时间的关系;
5、根据给定的可采储量和产量历史数据,计算不同时刻累积产量和储采比,并绘制产量、累积产量和储采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6、根据5中计算结果数据,编制计算机程序,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产量递减阶段的递减指数、威布尔预测模型中各参数和可采储量及1-4中各关系式的系数,并根据1中的直线截距计算可采储量;
7、绘制产量上升阶段储采比与产量的关系曲线;
8、绘制稳产阶段储采比与开发时间的关系曲线;
9、绘制递减阶段储采比与产量的关系曲线;
10、绘制全程储采比与开发时间的关系曲线;
11、对比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可采储量与给定可采储量。
1.4 设计方法
根据老师给出的时间和年产量的基础数据,编制计算机程序计算累积产量、储采比,计算各个阶段所需数据并进行线性回归,求出相关参数。最后对储采比和可采储量预测。设计报告具体内容如下:目录、前言、基础数据、基本理论、设计结果及分析、认识或结论、参考文献。
2 基础数据
某油田的产量历史数据,见表2-1。 172968.2 序号 年 年产量(万吨) 序号 年 年产量(万吨) 1 19 113.7 25 1957 6044.6 2 1934 318.7 26 1958 5860.3 3 1935 571.9 27 1959 5726.0 4 1936 863.8 28 1960 5559.7 5 1937 1186.2 29 1961 5364.9 6 1938 1532.3 30 1962 5145.2 7 1939 1896.1 31 1963 4904.4 8 1940 2272.0 32 1964 4646.6 9 1941 2654.4 33 1965 4375.8 10 1942 3037.8 34 1966 4096.1 11 1943 3417.1 35 1967 3811.3 12 1944 3786.9 36 1968 3525.0 13 1945 4142.2 37 1969 3240.8 14 1946 4478.3 38 1970 2961.7 15 1947 4790.5 39 1971 2690.4 16 1948 5074.8 40 1972 2429.3 17 1949 5327.5 41 1973 2180.4 18 1950 5545.4 42 1974 1945.2 19 1951 5725.9 43 1975 1725.0 20 1952 5867.1 44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