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对稻纵卷叶螟抗性研究进展.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水稻对稻纵卷叶螟抗性研究进展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人类的重要粮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其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尤其是大部分亚洲国家对水稻的依赖性最强。(程遐年等,2003)。全世界每年由于鳞翅目水稻害虫特别是水稻害虫稻纵卷叶螟(rice leaf folder,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的危害造成稻米损失异常严重,有些田块的为害率达75%以上。在我国,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17亿公斤(戈峰等,1997),防治费用高达10亿元以上(韦成礼,2001)。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稻纵卷叶螟在亚洲水稻种植区频频大规模爆发,已经成为稻田重要害虫之一(Khan et al.,1988;Dale,1994)。 一、稻纵卷叶螟研究进展 (一)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征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属昆虫纲(Isecta)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分布在全国各稻区,是水稻重要的叶面害虫。危害特点以幼虫缀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匿居其中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严重减产。重害田块,上部稻叶全部发白,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从而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张志罡等,2008),一般可造成减产2-3成,严重的可达5成以上(王兴涛等,2005;孔丽萍等,2004;韦伟等,2005;卢兆成等,2005;艾国民等,1998),甚至绝收。 (二)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原因分析 1. 农药过度使用、耕作制度改变的影响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品种变更、水肥条件的改善以及农药的大量施用,导致农田生态系统朝有利于该虫发展的方向变化,发生数量显著上升,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一大障碍(王艳青,2006)。 通过化学杀虫剂控制水稻害虫,不仅生产成本高,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对人、畜健康危害严重,农药残留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长期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加大了农药的用量,这在国内外已经有许多报道(张志罡等,2006;Sun et al.,2007; Croft et al.,1975; Chelliah,1984;Nahoko et al.,1998;Dittrich et al.,1974;Dittrich,1987;Wu et al., 2001a, 2001b, 2003;Ge,1997)2005)。 2.气候条件的影响 稻纵卷叶螟的适宜温度为24~28℃,湿度为80%,高温干旱和低温对其发生不利,关键是降雨量和降雨日数。一般降雨日多、湿度大,有利其发生,反之则轻(杨洵,2001)。戴四基等(2004)报道,2003年仅6~72以下,发生程度为1~2级;虫量在500~800头/667 m2,发生程度3级;虫量在800头/667 m2以上,发生程度4~5级(李大庆等,2007)。2003、2004年由于受虫源地发生重、基数高的影响,稻纵卷叶螟第四(2)代、五(3)代迁入量大。据定点调查,常年3代田间每667 m2蛾量不超过400头,高的年份在700头左右,而2003、2004年3代稻纵卷叶螟田间每667 m2蛾量分别达2515头、17050头(陈善国,2005)。 4. 迁入代的预测预报准确性下降 由于早稻面积减小,迁入代稻纵卷叶螟大部分蛾子被迫分散到田埂或沟边杂草及秧苗上栖息,调查预测难度增大,准确性下降。 (三)稻纵卷叶螟种群周期性涨落的原因 有关近年来稻纵卷叶螟致种群周期性涨落的原因,很多学者从虫源基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品种演变及与生育期吻合性来分析(李仲惺,1997;朱凤生等,1999;高联义等,2003)。但传统的耕作制度、品种及水稻适宜生育期与稻纵卷叶螟的吻合分析很难得到普遍满意的解释。虽然这期间耕作制度、品种更换,也能大致在中小尺度空间找出其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相关性。但总体说近几年耕作制度并没有大范围实质性变化。 在耕作制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也有学者从气候条件分析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变动(李仲惺,1997;朱凤生等,1999;高联义等,2003),如汪四水利用神经网络的原理结合500p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及江苏省通州市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数据建立了该地的神经网络中期预警模型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同时也说明了对分级量这样的离散数据可以直接进行建模预测.我国的陈庆忠、徐强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并鉴定了一批抗源(周明祥,1992)。陈建酉,2007陈建酉,2007ASD5、TKM6和Ptb33d的着卵量明显低于感虫品种IR36和TN1。李马琼,1995et al.,1987;Hannifa et al.,1974

文档评论(0)

lyxb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