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和谐儒家文化孕育的民族精神.doc
和谐:儒家文化孕育的民族精神
刘余莉
摘 要 儒家文化注重追求和谐,这种和谐包括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及协和万邦的内容;在达到和谐社会的途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富之,教之”的理念,强调道德教育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儒家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别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资借鉴的思想财富。
关键词 和谐 儒家文化 道德教育 核心价值观
作者刘余莉,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北京100091)
课题: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很早就认为,人是大自然运行的一分子,人应当顺应宇宙。其基本涵义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统一。这一思想溯源于《易·乾卦·文言》,它写道: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段话的基本精神是:天(大自然)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的活动也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必须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以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协调一致、和谐统一。保护大自然和生态环境,才会减少或避免天灾,最终有益于人类破坏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天灾发、瘟疫流行等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始终关注于人的协调,并以看待“人”的眼光审视、关怀自然万物。这种精神所代表的是一种涵盖社会和自然的人文主义。它与西方那种反自然、反神学的个人式的人文主义有较大的差异,它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民胞物与
中国自古就有建设和谐社会、提倡协和万邦的传统,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时必须加以借鉴的宝贵财富。《礼记·礼运》就对儒家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做了这样的描述:“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的社会是非常美好的、令人向往的社会,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实现这样的和谐社会呢?
二、“富之,教之”: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论语·子路》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冉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出孔子对于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的基本看法: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段话讲到,孔子到卫国,冉有替他驾车子。孔子说:“好稠密的人口!”冉有道:“人口已经众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道:“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道:“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 孔子道:“教育他们。”
孔子“先富后教”的主张在孟子那里得到了发挥,孟子说:“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乐哉?”(《孟子·梁惠王上》)
可见,在儒家那里,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2006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这一思路与儒家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从来没有否认过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例如他曾经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意思是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事情,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意即不是通过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可见,孔子所反对的仅仅是那种不符合道义的利益追求。这一点,在孟子那里表现得更为明显:
彭更问孟子道:“跟随您的车辆几十,跟随的人几百,由这一国吃到那一国,您这样做,不也太过分了吗?”
孟子答道:“如果不合理,就一筐饭也不可以接受;如果合理,舜接受了尧的天下,都不以为过分——你以为过分了吗?”
虽然孔孟不反对追求利益,但是孔孟也看到,仅仅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对于实现和谐社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道德的进步和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因此孔子认为,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之后,必须“教之”,即应当重视对人们伦理道德的教育,使他们明了自己所处的人伦关系以及相应的道德要求。孟子也说:“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所以,社会和谐与否,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更在于人心的善良和行为的正当,即古人所谓人心正则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