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悲剧艺术之比较——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为例.doc
中西悲剧艺术之比较
——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为例
【摘要】《》和《》的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一曲《梁祝》引得多少人潸然泪下,情不自禁,控诉社会的不公。“宴会偶遇生情缘,怎知生在两仇家…”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又勾起多少人伤心回忆,情难自已,感叹命运的多舛。
有人说,悲剧是最会引起人共鸣的东西,它让人们学会思考。鲁迅先生就曾经形象地对比过悲剧与喜剧,他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为爱情而抛开一切、不懈追求努力追求 两部作品都描绘了相似的殉情情节:从自由恋爱,到家长的激烈反对,再到彼此相爱的双方不能终成眷属的情况之下的殉情选择,而且都是男方先亡,女方追随而去。男女主人公用自己的生命宣誓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封建家长专制、封建婚姻包办制度的抗争,以年轻的生命演绎了对爱情的热烈执着和惊心动魄的绝唱,歌颂了青春、爱情和美好幸福的生活,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情节构拟的不同。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的爱情悲剧固然与封建世仇和封建家长的专制分不开,但与罗密欧的急躁也不无关系。可以说不幸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人公自身的某些弱点造成的,偶然的成分占了很大的分额。因此,罗密欧在杀死提伯尔特后不得不说“我是受命运玩弄的人”。在《罗》中,所谓的悲剧实际是性格悲剧。在典型的封建社会背景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死已经成为一对代表思想和社会传统背道而驰的小人物同整个具有根深蒂固封建意识的社会集体之间的较量,并且以小人物的失败而形成结局,是一种社会悲剧。《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窥测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影子和那时作者的情感和心态。他们可以放弃自己原先的所爱,他们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大胆违抗父命私自结合。而莎翁的爱情观还让爱的光芒化解了罗朱两家的世仇,让莎翁这部年轻时的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气息。《梁祝》发生在封建制度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的中国社会,东方人的矜持和保守让人感觉到了相较于西方爱情奔放的不同。祝英台爱上梁山伯后虽“同床而睡,结脚而眠”却不敢把“把生米做成熟饭”;十八相送中祝英台的感情是含而不露、欲说还休。作品除了“化蝶”这一高潮,其他情节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都始终给人一种涓涓细流的舒心,符合中国民众“发乎情,止乎于礼”的“礼法常规”。从上述的比照当中,可见《梁祝》和《罗》的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1]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中国——乐黛云海外演讲录[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7.
[2] 赵清阁.梁山伯与祝英台[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44- 48.
[3]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4]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5] 苏国荣.我国古典戏曲理论的悲剧观[G]//赵燕翼.中国古典悲剧喜剧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4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