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的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医师辅导27546.docVIP

外感发热的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医师辅导27546.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感发热的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医师辅导27546.doc

外感发热的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医师辅导外感发热的治疗原则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内容,搜集整理了相关知识点,以便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治疗原则:首贵汗解 外感发热较普通感冒重,若无继发感染以及无宿疾者,一般属表证、表里同病或里热实证,相当于《伤寒论》之太阳病、阳明病或温病之卫分证、“寒包火”证、卫气合病、气分证,很少陷入三阴或营血分。内外合邪,“玄府”郁闭,热与郁互为因果,邪正交争而阳热亢盛。如果邪热亢盛而郁结尚轻,运用寒凉宣泄之品,郁结多能随之而解。但在郁结较甚的情况下,单纯寒凉之剂便不能胜任,不仅不能清除邪热,反而会产生凉遏冰伏之弊,加重壅滞,不利于邪热外透,因此不可偏执寒凉一法。而辛温之品,气香行速,性善疏通,具有较强的疏表达邪、开郁透热之效,与寒凉药相伍,又可防寒凉冰伏。临床上外感发热治疗原则,首贵汗解,然有辛温发表、辛凉透邪之别,表里合病则应辛温复清解,辛凉复以微辛温等。辛温辛凉的区分,重点不在温性凉性之异,而在于开散力量的强弱。风寒表证多郁重热轻,开散宜重,故当用辛温;风热表证多郁轻热重,开散宜轻,故常用辛凉,且配合清热之品,但辛温之品并非绝对禁忌。临床遇温病初起表邪郁闭甚者,单用辛凉清解有时效果不佳,借助辛温解表药物的较强发散作用,常有明显增效作用,但应注意用量及配伍。 若邪入里而无表证者,则宜清、下、解毒之法;若素有伏痰或继发感染,则可导致邪陷三阴,应知温补,甚则回阳救逆;邪陷营血,当知透营转气、凉血散血以及逐秽开窍、镇肝熄风、育阴潜阳等,外感发热往往多以感冒起,并可导致各种严重慢性虚弱性疾病。 治法用药:寒温并用 表寒闭郁,内有郁热 指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舌苔薄白或黄白,脉浮紧。 治法:外散风寒,兼以清热。 处方:大青龙汤。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10g,生姜4片,大枣7个,生石膏15~30g. 表寒闭郁 ,肺热炽盛 指征:恶寒、发热,咳嗽,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解毒。 处方: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9~12g,生石膏12~30g,甘草9g,杏仁9~12g,金银花15~30g,连翘15~30g. 加减:里热炽盛,应用上方无效,舌苔黄,脉滑数者,三黄石膏汤加味。 三阳合病,邪郁三阳 指征:恶寒发热,头痛、牙痛、身痛、口干或口苦,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浮数或弦滑数。 治法:解表清里,和解少阳。 方药:柴葛解肌汤。柴胡12~15g,葛根9~15g,羌活9g,白芷9g,白芍9g,桔梗9g,蝉蜕9g,生石膏15~60g,甘草6g. 外寒包火,郁热化毒 指征:形寒、头身痛、咽痛,且以痛剧者多,咽喉充血明显,淋巴滤泡增生多,小儿扁桃体肿大者多;皆有咳嗽伴咽痒,多剧咳少痰,甚则咳重不能安睡,数日后有痰,痰黏色黄,有的病人微烦口渴;小儿多兼积滞;体温由37.5渐至39以上不等,舌苔薄白微黄,质偏红,脉浮滑数。 治法:辛温解表,辛凉散毒。 方药:桑麻杏石甘合小柴胡汤加减。桑叶10~30g,杏仁10g,麻黄6~10g,黄芩15g,蝉衣4g,僵蚕8g,桔梗8g,连翘12g,苏子10g. 邪入少阳,内夹秽浊 指征:寒热往来,日晡益甚,头痛身痛,胸闷痞闷,肢体重倦,心烦,口苦干,舌苔白或苔白如积粉,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开达膜原,和解清热。 方药:达原饮加减。厚朴9g,草果9g,黄芩9g,知母9g,槟榔9g,柴胡9g. 加减:湿多于热者,去知母,加佩兰、茵陈以化湿:如寒少热多,日久不退,午后较甚者,去槟榔。加白薇、桅子以退热。身痛寒重加羌活、白芷、防风;苔黄胸满,甚至便秘者,加大黄3g. 寒热并用治疗外感热病临床上应注意寒热的比例,本病表寒里热证比较多,临床时必须分清表寒多里热少和表寒少里热多,然后再按照其多少的比例用药,否则难以奏效。论治时,不但要注意寒热虚实,而且要注意湿热秽浊,例如,具有湿热秽浊之邪的流行性感冒,单纯解表清里,必然缠绵不愈。 寒温并用的用法较多,临证时必须根据感邪的不同,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发病季节、地区等综合考虑,紧扣病机,辨证论治,视证情灵活把握寒凉药与温热药的比例。如经期外感发热要注意和解调经,防止热入血实,便秘感冒要通便。处方只能以温清解表为主,佐以治里对经常反复感冒发烧,不但要注意正气虚,而且要注意里实。同时,对于小儿外感发热清退后的余有症状仍需治疗,要抓住高热伤阴,小儿稚阴稚阳易损等辨证要点,结合病机、病位等情况,予以正确施治,否则容易复感发热。

文档评论(0)

docin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