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聚焦资源价改:
2012中国资源价改如何“闯关”?
一边是中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成就,一边是总能耗猛增4倍的现实;
一边是资源性产品越来越稀缺,一边是“计划电”“廉价水”多年延续。
2012年,以阶梯电价和城市水价调整为标志,中国资源类价格改革从“探路”走向“提速”。
理顺定价机制,是资源类公共产品价格改革的核心。推进改革,难免会伴随“阵痛”。面对许多“硬骨头”,如何在保民生与市场化之间寻求改革的平衡点,体现科学、公平、稳妥,成为关键。
从步履蹒跚到全面提速,2012年资源价改迎来“关键时刻”
多年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履蹒跚”: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资源类价格改革方案就已形成;
2005年,国家有关部门召开“资源价格改革研讨会”;
2009年,“资源价格改革”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首要工作……
围绕资源价格改革的争议,或因利益分配的复杂性,或因通胀压力、政府保民生的顾虑,改革一再延迟。
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近些年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速,离不开资源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
以煤电价格为例。随着煤价逐渐放开,价格上涨,仍有电价作为“防火墙”,工业生产不会因高电价而受冲击,物价指数不会因此被持续推高。
另一方面,高能耗困境让“非市场”资源价格日益“捉襟见肘”,频频发生的“电荒”“油荒”“气荒”即是明证。
固化的定价机制下,原本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信号灯”的价格,日渐“失灵”——
电煤价格不断上涨,电价却不能动,导致电厂越发电越亏损;
国内柴油已经供不应求,但全国“批零倒挂”局面频繁再现。
“‘旧价格机制’的马车,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公路上,显得气喘吁吁。”中央党校研究员曾业松说,中国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迎来关键时刻。
环视价格体系,中国的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在能源资源、公共事业等领域,价格不合理的问题未有改观,深化改革已成必然。
“一旦出现资源短缺,必将迟滞经济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京文说,自然资源的安全、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前提。
改革时机如何选择?2012年,国内物价涨幅迎来了近年的低谷。放眼世界经济,放缓趋势短期难以改变,能源价格可望长期保持相对低位,国际国内环境为资源价改启动迎来了“窗口期”。
“历史上我们已错失过改革机遇,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未来改革的难度不断加大,应抓住现今难得的‘机遇’,加速‘闯关克难’。”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说。
改革不能沦为涨价的“幌子”,“非改革”因素必须剔除
探索“多用电者多付费”的促进节能新机制,7月1日起,阶梯电价制度将在全国全面试行;
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的油价定价机制,正通过改革逐步建立;
2010年以来,资源税改革试点起步……
“节能减排没有退路,资源价格改革和资源税改革的推进,对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
然而,回顾从政策性低价到市场化计价的历程,资源类价格改革似乎总也摆脱不了“一改革就涨价”的怪圈。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解释说,价格改革的重点是理顺定价机制,发挥市场机制配置作用,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涨价”。
要保持改革的公平性,某些“非改革”因素必须剔除,否则会让改革沦为涨价的“幌子”。这就意味着,资源价格改革,不仅仅要做“加法”,也有“减法”,尤其是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改革就是“纯市场论”
资源类产品价格经历多年改革,仍未彻底改观资源产成品的“非市场”价格,原因就在于改革另一着力点在于“保民生”,资源品是民生之本,一味追求“纯市场化”改革,显然偏离国情。
曾业松教授认为,资源性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如果只盯着市场,搞“一步到位”,这样的改革会“伤民”。
误区二:理顺变“唯涨价论”
不绝于耳的改革声中,一些资源价改“听证会”几乎成了“涨价告知会”。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重点是理顺价格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涨价”。
上海复旦大学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力波认为,改革目的不是涨价,更不能借改革之名乱涨价,能源市场化改革目的是抑制垄断,提高品质,改进服务。
误区三:提价“补亏论”
资源类产品往往具有天然垄断性。不少公用事业企业把亏损的理由仅归于资源价格偏低,事实上管理不善、人员超编,都可能是导致亏损的原因。
个别能源企业一边哭穷要求涨价、一边坐收巨额利润,无不反映出公众买单为垄断企业“增肥”的不合理性。
以城市供水为例,国内管网漏损率超过15%的城市不在少数,这与欧洲平均不到7%的水平形成巨大反差。“跑冒滴漏”产生的巨大浪费,大多还是通过水价由公众承担。
“较真”居民“水龙头浪费”,却对企业管理不善产生的漏损“视而不见”,未免有些舍本逐末。记者调研发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