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doc

大学语文教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 23《》 1946 11. 继承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传统——在纪念西南联大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2. 追忆西南联大 13. 冯友兰简介 14. 图片素材(略) 关联教学: 1. 与《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相联系,体会碑铭问题的风格特征。 【课堂教学思路】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光荣的一页。西南联大于滇云山水之地,成此辉煌,足称奇迹。联大纪念碑的揭幕,标志着与抗战相始终的西南联合大学艰苦卓绝的历史使命的结束。此时此际,纪念碑文要说些什么,确是一出扛鼎的“重头戏”。作者冯友兰是中国史学、哲学大师,他亲历了西南联大由合组,经长沙、南岳,至昆明、蒙自的艰辛流离路途和三校融合无间的全过程,对联大之刚毅坚卓、兴盛成功的欣悦有深刻体会。正因如此,他才能将叙述一校始末、颂扬非常时期壮苦精神的文字,结撰为一篇传世宏文。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专长是治哲学史,而“属碑之体,资乎史才”(《文心雕龙》),事实证明,他这篇“资乎史才”的文章,还是相当成功的。本文的讲授重点除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外,更应将本文的叙事方法放在讲授的重点上来。 【课堂教学设计】 1. 冯友兰先生 本文的讲授可从介绍作者开始。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是中国近代的哲学家、史学家。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史》与《贞元六书》。在《贞元六书》中,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参见《冯友兰简介》、《远去的背影》)值此,可向大家推荐一下冯氏的这部《中国哲学史》作为课堂外的阅读书目。 2. 西南联大的介绍 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而成的学校。三校始迁湖南,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后,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于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在滇整8年。 今天,我们回望那段历史,联大师生中成为著名专家、学者、作家的难以数计,其中这些人堪称他们的代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赵九章、朱光亚、郭永怀、陈芳允等。 关于西南联大,教师可参见参考文献中的若干回忆文章,酌量介绍一些一些能够反映联大精神的轶事趣闻,以提高学生兴趣。(参见《难忘西南联大》、《汪子嵩与西南联大:往事旧友,欲说还休》、《我看北大百年变革》、《向母校告别——记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最后一次集会》、《追忆西南联大》) 3. 铭文之制 碑文初为古典文体,其撰写有不少规范性的要求。如《文心雕龙·诗碑》:“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必则峻伟之烈:此碑之制也。” 作为纪念性的文字,碑文应文质相称,内涵广博而文辞简约,蕴藉而清晰,尚实而润泽;不虚美,不浮夸。完全不顾这些规范要求,则不复有碑文之一体。 作者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文体,关键处、转折处、连接处,保持了常用文言词语和文体规范,叙事议论间,又采用了大量现代语汇,骈散相间,文白兼用,且二者间形成张力,语句简要,音韵铿锵,读之朗朗上口,味之咀嚼不尽。(参见《有关碑文文体的论说》、《联大纪念碑自识》、《两块纪念碑》) 4. 叙事分析 作品第一部分叙述历史,起句庄严,大的背景交代极简洁;接着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追叙本事。这一部分的特点是有繁有简,繁简相间,有实有虚,虚实结合。 繁者,对联大连迁数地,不厌其繁,一一交代明白; 简者,于三次“奉命”,均一笔带过,不劳辞费。 实者,于年月日、人数、地点,一笔不苟; 虚者则如:“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表南迁前三校之地位。这一段看似轻描淡写,分量其实很重:民族危亡,国家的军事力量不堪击,凋敝有形的,而能够相抗衡的,就只有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生生不息无形力量 接下去的第三部分中,作者记叙了四“可纪念者”,一一谈来。此为论议之笔,实亦含叙事成分,是谓夹叙夹议,论议结合,不失主于叙事之旨,而又有所通融。这一尝试,为现代碑文写作树立了典则。 结末第四部分,化用联大校歌而成碑铭,后先照应,意味深长。互文之法,运用之妙,深获识者之心。 5. 史笔抒情 本文主旨为记载其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是史笔。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肤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露,叙事简洁而有法度;论议,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据,评断切实,而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情动于中,而笔下风云翻卷。碑文更集中抒发了西南联大校训所昭示“刚毅坚卓”、勇猛宏毅 碑文另由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先生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先生书丹,实为珠联璧合,合称“三绝”,不可多得。这亦是一件逸事。(参见《三松堂自序》、《在纪念西南联大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继承西南联大的爱国主义传统》) 【建议考核方式】 1. 思考:本文为何要详述联大之始末?其叙事有何特点?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