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戏剧创作测试题及答案.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戏剧创作测试题及答案

一、戏剧史与理论基础(共40分)

1.(10分)中国元代杂剧与南戏在叙事结构、角色行当、音乐体制上的核心差异是什么?请结合《窦娥冤》(杂剧)与《琵琶记》(南戏)具体说明。

答案:元代杂剧与南戏的差异体现在三方面:

(1)叙事结构:杂剧通常为“四折一楔子”,结构紧凑,单线叙事(如《窦娥冤》围绕窦娥冤案展开,四折分别对应蒙冤、定罪、赴刑、昭雪);南戏则为“出”的分场,篇幅较长,多线并行(《琵琶记》双线交织,蔡伯喈京城求官与赵五娘家乡守孝两条线索交替推进)。

(2)角色行当:杂剧以“末、旦、净”为主,主角固定(如《窦娥冤》正旦主唱全剧);南戏行当更细致(生、旦、净、末、丑),无固定主唱,多人轮唱(《琵琶记》中蔡伯喈、赵五娘、张太公等均有大段唱词)。

(3)音乐体制:杂剧用北曲,一折一宫调,节奏激越(《窦娥冤》第三折[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用北曲套数,情绪浓烈);南戏用南曲,一出中可换宫调,婉转缠绵(《琵琶记·吃糠》[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以南曲缓板传递悲切)。

2.(10分)布莱希特“间离效果”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表演理论的根本冲突是什么?这种冲突如何影响当代戏剧的创作实践?

答案:根本冲突在于对“真实”的处理方式:斯坦尼体系追求“第四堵墙”的幻觉真实,演员通过“情感记忆”“规定情境”完全代入角色,使观众产生“共情沉浸”(如《雷雨》中演员需完全成为周萍或四凤,让观众忘记舞台);布莱希特则通过“间离”打破幻觉,演员需“叙述者-角色”双重身份,主动提醒观众“这是戏”(如《伽利略传》中演员直接与观众对话,或用字幕、歌曲中断情节)。

当代影响体现在创作的多元选择:一方面,沉浸式戏剧(如《不眠之夜》)延续斯坦尼的“真实幻觉”,通过360度场景让观众“成为剧中人”;另一方面,实验戏剧(如孟京辉《恋爱的犀牛》)融合间离手法,用夸张台词(“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跳脱表演打破代入感,引发观众理性思考。

3.(10分)20世纪西方戏剧“反戏剧”浪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请以尤奈斯库《秃头歌女》或贝克特《等待戈多》为例说明。

答案:“反戏剧”浪潮(荒诞派戏剧为代表)特征:

(1)消解传统结构:无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待戈多》中两个流浪汉重复等待,无事件推进);

(2)否定逻辑语言:对话无意义、碎片化(《秃头歌女》中史密斯夫妇聊“伦敦的温度”“邻居的鹦鹉”,内容空洞重复);

(3)角色符号化:无具体身份、动机(《等待戈多》中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只有模糊的“等待”目标,代表人类存在的荒诞性);

(4)舞台意象化:用重复动作、空荡场景强化主题(《等待戈多》中仅一棵枯树,象征生存环境的荒芜)。

以《等待戈多》为例,贝克特通过“等待”这一永无结果的行为,解构了传统戏剧的“意义追寻”,用“无意义”本身揭示现代人生存的本质——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徒劳。

4.(10分)中国当代“方言戏剧”的创作价值体现在哪些层面?请结合《茶馆》(北京话)或《四川好人》(四川方言版)具体分析。

答案:方言戏剧的价值分三个层面:

(1)文化传承:方言承载地域文化密码(《茶馆》用北京话“爷”“得嘞”“抠门儿”等词汇,还原老北京市民的说话方式,保留胡同文化的市井气息);

(2)人物塑造:方言强化角色身份真实性(《四川好人》四川方言版中,沈黛的“要得”“瓜兮兮”等口语,比普通话更贴近底层小市民的生存状态,增强人物可信度);

(3)审美创新:方言的语音、语调本身具有戏剧张力(《茶馆》中常四爷的“旗人没走光”用京腔的厚重感,传递底层旗人的悲壮;《四川好人》中方言的幽默性消解了原剧的沉重,形成“含泪的笑”的独特风格)。

二、剧本创作实践(共40分)

5.(40分)请根据以下情境创作一幕话剧片段(800-1000字),要求:

场景:2025年上海老弄堂“福兴里”拆迁前最后一夜,共用厨房内

人物:68岁的秦阿婆(独居,在此生活50年)、35岁的程序员陈默(租了3年,月底搬去郊区公租房)、22岁的应届毕业生小夏(刚搬来1个月,签了3年租赁合同)

核心冲突:代际对“空间记忆”的不同认知

需包含舞台提示(如灯光、道具、人物动作)、符合生活逻辑的对话、至少一个“潜台词”设计

(注:以下为示例答案,考生需独立创作,此处仅作示范)

【舞台】老式弄堂厨房,灯光昏黄。墙上贴满旧日历(2003-2024),水池边放着秦阿婆的蓝边瓷碗(缺口处用红线缠过),灶台上陈默的速溶咖啡罐与小夏的手冲咖啡壶并置。窗外传来挖掘机的轰鸣,时远时近。

(秦阿婆蹲在地上擦瓷碗,陈默靠着门框看手机,小夏站在水池前洗草莓)

小夏(举着草莓)阿婆,要尝尝吗?我买的丹东九九,可甜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clh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