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君子何以与竹相类》含答案解析.docxVIP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君子何以与竹相类》含答案解析.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君子何以与竹相类》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何以与竹相类??

徐恺

①竹与中国人有深厚的渊源,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

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竹字头的字有152个,遍及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和文化等领域。竹简还是古代重要的书写材料,虽然东汉蔡伦发明了纸,但竹简作为书写典籍与文字的载体一直存续到东晋时代,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③竹给人一种身心超脱的美的体验。透过窗看外面的竹,如同欣赏一幅画。中国传统审美观照的不仅仅是孤立的、有限的审美对象,而必须是要从“像”(客观的审美物象)的观照上升到对“道”(伦理道德)的体验。古人对竹的审美观照既关注竹这一物象的形式美,也把握形式美背后的“道”—伦理道德与生命本真。

④竹的道德意蕴更多地指向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以竹喻君子,最早或出现在《诗经》里。“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瞻望那淇河婉蜒之处,绿竹美盛,我那斐然有文的君子,不只学问精密,而且德容盛美呢。传统解说此诗赞美西周卫武公的品行,朱熹则认为诗以“绿竹始生之美盛”来比兴“学问自修之进益”。

⑤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了君子何以与竹相类,君子看见竹子牢固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看见它正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君子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学的人。君子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白居易看到竹子,想到的是“树德”。

⑥自古文人就爱竹,要“居有竹”。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曾暂时借住在别人的空房子里,刚住上便叫人种上竹子。有人说:只是暂时借住,何必这么麻烦?王徽之指着竹子,沉吟道:“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一诗中才有了这样的话:“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诗句通俗直白,就像大白话一样,但却受到了人们的激赏,这简单的诗句,表达了文人雅士对竹子那份独特感情。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文人们为竹子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与品格。松、竹、梅被并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并称为“四君子”。最终,竹的品格逐渐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的代表,也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25.【探究文本】同学们对文章进行了以下探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周敦颐盛赞莲是“花之君子”,本文以竹喻君子,是因为它们形体、神韵与君子相似。

B.文章内容具体,行文中多处引用古人诗文,既印证了本文的观点,又增强了文学性。

C.第⑥段先阐述王徽之种竹的事例,再提出爱竹居有竹的观点,最后用苏轼的诗文总结。

D.郑板桥《竹石》展现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26.★【理解结构】细读选文,梳理本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7.【思辨文化】小语在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对“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和同桌展开讨论,请你根据文本内容把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这句话说的是君子一定会打胜仗,那打败仗的就不是君子了。

同桌:并不是这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君子”指的是①,这句话应这样理解:②。但是真正的君子内涵应该和竹一样还包含了③、、的品质。

【答案】25.C26.①君子何以与竹相类??②道德底蕴(或伦理道德)③竹的品格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的代表,也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27.能行仁政的国君征服他国并不需采取战争方式。但若必须以兵戎相见,那他一定会取得胜利。坚定不移处事正直不偏不倚、虚心求学、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

【解析】2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C.“第⑥段先阐述王徽之种竹的事例,再提出爱竹居有竹的观点,最后用苏轼的诗文总结”表述错误。第⑥段先提出爱竹居有竹的观点,再阐述王徽之种竹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故选C。

26.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即指作者如何提出问题(提出论点论题的方式),用什么方法(论证方法)分析道理,证明;最后如何总结。

从文章题目“君子何以与竹相类”可知,文章的题目就是论题,再结合①②两段的内容可知,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君子何以与竹相类

从第③段“竹给人一种身心超脱的美的体验。透过窗看外面的竹,如同欣赏一幅画。中国传统审美观照的不仅仅是孤立的、有限的审美对象,而必须是要从‘像’(客观的审美物象)的观照上升到对‘道’(伦理道德)的体验。”可知,可人对竹的审美不仅在形式美,还关注其道德底蕴、伦理道德;

从最后一段“最终,竹的品格逐渐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的代表,也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29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