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文艺创作专业研究生考试试卷及答案.docxVIP

2025年文艺创作专业研究生考试试卷及答案.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文艺创作专业研究生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间离效果(Verfremdungseffekt)

2.陌生化(Странный)

3.复调小说(Полифониявромане)

4.诗性叙事(PoeticNarrative)

5.文学场域(LittéraireChamp)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乡土叙事”的流变与美学特征。

2.论戏剧创作中“动作性”与“对话性”的关系,并结合具体剧作说明。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具体文本,分析数字媒介时代文艺创作中“具身性”与“虚拟性”的张力与融合。

2.从“接受美学”视角,谈谈新时代文艺创作如何实现“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

四、创作题(45分)

以“城市褶皱”为母题,创作一篇2000字左右的短篇小说。要求:聚焦具体场景与人物,注重细节刻画与情感张力,语言风格与主题相协调。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名词解释

1.间离效果:由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理论概念,核心是通过艺术手段(如打破第四堵墙、旁白、歌队评述等)使观众与舞台事件保持理性距离,避免情感代入的“共鸣陷阱”,从而引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考。例如《伽利略传》中,演员直接面向观众陈述实验数据,刻意消解“真实幻觉”,强化哲思性。

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创作原则,主张通过语言、叙事或视角的“反常化”处理,打破读者对事物的“自动化感知”,使熟悉的事物重新变得新鲜可感。如鲁迅《秋夜》中“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重复表达,通过语法冗余将“树”这一常见意象陌生化,凸显孤独与压抑的氛围。

3.复调小说:苏联学者巴赫金提出的小说类型理论,指小说中存在多个独立、平等的“声音”(即不同人物的意识),彼此对话而非由作者全知视角统一支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典型代表,伊万的理性怀疑、阿廖沙的宗教信仰、德米特里的欲望挣扎等多重声音相互碰撞,构成未完成的“对话场”,突破了传统小说“独白式”结构。

4.诗性叙事:指在非诗歌文体(如小说、散文)中融入诗歌的美学特质,包括语言的凝练性、意象的跳跃性、情感的隐喻性及节奏的音乐性。汪曾祺的《受戒》以“疏影横斜水清浅”式的诗化语言描写小和尚明海与英子的朦胧情愫,用“芦花才吐新穗”“荸荠庵的屋檐上宿着一只老鸹”等意象串联情节,消解了传统小说的戏剧冲突,形成“散文化”的诗性美感。

5.文学场域: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概念,指由作家、批评家、出版机构、读者等主体构成的动态关系网络,其中权力、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的分配与争夺影响着文艺创作的生产机制。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的兴起,既源于作家对“纯文学”的追求(文化资本积累),也与文学期刊(如《收获》《人民文学》)的选稿倾向、批评界的理论造势(如“形式实验”的讨论)密切相关,共同构成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场”。

二、简答题

1.中国现当代小说中“乡土叙事”的流变与美学特征

中国现当代乡土叙事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因社会背景与创作理念的差异呈现不同特征:

(1)启蒙与批判(20世纪初-1949年):以鲁迅为代表,《故乡》《阿Q正传》通过未庄、鲁镇等封闭乡土空间的描写,揭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如闰土的麻木、阿Q的精神胜利法),美学上注重“揭出病苦”的现实主义,语言冷峻犀利,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

(2)颂歌与重构(1949-1978年):受革命文学影响,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聚焦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将乡土书写转化为“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叙事,美学上强调“光明的尾巴”(如王金生带领村民修水库),语言通俗化、情节戏剧化,带有理想化色彩。

(3)寻根与反思(1980-1990年代):受文化寻根思潮推动,莫言《红高粱家族》、贾平凹《商州系列》超越政治视角,挖掘乡土的文化基因(如红高粱的野性、商州的巫风),美学上融合现代主义技巧(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语言充满地域性(如莫言的高密方言),叙事具有史诗性。

(4)解构与多元(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中,李洱《应物兄》、金宇澄《繁花》等作品呈现“离乡”与“归乡”的双重焦虑,前者通过知识分子程济世的乡土记忆解构“乡土乌托邦”,后者以沪上弄堂的拆迁书写城市对乡土的吞噬,美学上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如《繁花》中“泡饭、酱菜”的日常描写),叙事视角碎片化,情感基调复杂(怀旧与批判并存)。

总体而言,乡土叙事的美学特征从“社会批判”转向“文化解码”,从“单一视角”走向“多元对话”,始终以乡土为镜像,折射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

文档评论(0)

伍四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