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洋十二法之11.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之十一

辽宁舰

【鱼洋绝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清】王士祯

?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

【注释】:

?

题释:这首诗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春,王渔洋从江宁(南京)返回扬州途中所作。当时正值大风,诗中描写了风中行船所见到的景物。

?

凿:雕琢之意。

?

翠:绿。指树木在春天一片绿色。

?

丹:红。指春花烂漫。

?

杳霭:暮色。杳,日落在木下,天色昏暗;霭,云气。

?

银涛雪浪:长江上大风掀起的波浪像雪一样白。

?

潺湲(yuán):流水声。【唐】岑参?《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诗:“独有南涧水,潺湲如昔闻。”【宋】王安石?《舟夜即事》诗:“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

布帆:用布制成的船帆。

?

卧:躺着。指躺在船上。

?

金陵:今南京。

?

【译文】:

?

绿树红花雕凿流动在暮色之间,

那像雪白的浪涛发出急烈水声。

十尺高的布帆好似那矫健飞鸟,

我正躺着欣赏金陵两岸的青山。

?

【手法】:

?

一、全诗脉络:

首句描画渡江的季节、环境,表远景,烘托渡江主题。“凿翠流丹”,表春,“杳”表暮。

?

次句从视听的通感描述渡江感觉,表中景。烘托渡江主题。

?

第三句把目光收回到船上,从仰视的角度表近景。继续烘托渡江主题。

?

远中近三个层次的描写,其实是为合句做好充分的烘托。在如此春色之下,作者干啥去了?

?

合句给出了答案:我正悠闲地躺在船上欣赏着两岸的青山。这又回应了首句两岸的“凿翠流丹杳霭间”景色,并回扣了渡江主题。

?

二、写作手法:

1、运用“通感”修辞手法。

【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之间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并能进而引起人的情绪。这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地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诗中,前三句看似纯景描写,其实每一句都是作者的心境与视觉、听觉所得的环境相融通:

“凿翠流丹”,自然界的绿树红花,幻化成诗人心目中的艺术作品;

“银涛雪浪”,把汹涌的浪涛与纯净的银雪联系,令人心境平和;

帆如飞鸟的联想,消去旅程的枯燥,代之以高远的情怀。

视觉、听觉的交汇,融合成诗人自身的心灵感受:闲逸、惬意,最终体现在“卧看”这个身体语言上。这就是通感修辞的妙处。

2、运用“烘托”修辞手法。

此诗还运用了“烘托”修饰手法,这正是渔洋绝法十一的归纳根据。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如下图:

用背景艳丽盛开的桃花,烘托出孩子们敲锣打鼓放鞭炮,欢乐游玩的愉悦,更直观、深刻地突出《春天》这个主题。

把烘托这种技法用在诗词联中,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或先对事物的环境进行渲染,以烘托出主题的表现技法。可使要表现的事物或情感更加鲜明突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造境”。选用最合适的物象,运用合适的修辞,有目的地炼字炼句,营造一个最适合寄寓情感的语境和意境。

王士祯此诗,先从远中近的环境描写着手,渲染出春天的生机、动感,从而烘托诗人的悠雅闲恬。

3、不着痕迹。

这首诗不见一个“风”字,,却用“银涛雪浪”、“水流声急”和“帆飞如鸟”三个意象,把风的状态表露出来:

形容词“银”、“雪”,显示风之力量,大到能把浪涛搅动得泛白;形容词“急”、动词“飞”显示风之速度,快到声急帆飞。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4、炼字功夫

?

“凿翠”、“流丹”,首句前四便已先声夺人。两个动词,把本是沉寂的静物炼活;而“银涛”、“雪浪”则因两个形容词的洁和净,又使本是澎湃的物象归于平和。凿、流,可谓是神来之笔。字炼得炉火纯青。

前二句的八个字一起一伏,一动一静,反物象本身性状,炼字功夫可见神奇。

而后的虚字“急”、“飞”,也是自有妙处,除了形象地勾勒出风之大,同时,跟“银”、“雪”合在一起,也是极好的烘托:

以“动”烘托“静”,以“快”烘托“闲”。使得“卧”、“看”这两个寄寓作者心境的动作更突出。

我们都知道,浪不大,不会泛白,何况是如银般雪白。而浪不急,声不会响。船不快,帆不会飞。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卧”在船上,为什么?

1、王士祯晕船,不得不躺下。可是,“看”这个动作,否定了这个可能。

2、王士祯很享受,所以悠之游哉地欣赏两岸的“凿翠流丹杳霭”。这个反衬,不是很妙吗?

徐晋如教授把鱼洋第十一法归纳为:

?

【鱼洋绝句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

《夹江道中二首之一》

【清】王士祯

沉黎东上古犍为

文档评论(0)

分明别类爱好者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生活上的耕耘者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