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税制的改革路径.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时期税制的改革路径

中国古代税制的演变,如同一条流淌千年的河流,既保持着传统的河床,又随着时代的风雨不断改变走向。唐宋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其税制改革不仅是国家财政体系的自我调整,更是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关系重构的缩影。从初唐的租庸调制到中唐的两税法,再到宋朝的“田亩-商税”双轨制,每一次变革都深深烙着时代的印记,也暗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生计冷暖。本文将沿着这条改革路径,探寻制度背后的经济逻辑与民生温度。

一、唐朝前期:租庸调制的理想与困境

1.1租庸调制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基础

提起初唐的税制,绕不开“租庸调”三个字。这一制度脱胎于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是典型的“以丁为本”的赋税体系。简单来说,“租”是每丁每年缴纳粟二石,相当于土地税;“庸”是每丁每年为国家服劳役二十天,若不服役则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这是代役税;“调”是按户缴纳丝麻织物,蚕乡交绢二丈、绵三两,非蚕乡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属于户税。三者结合,构成了“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的完整体系。

这一制度能在初唐顺利运行,关键在于均田制的支撑。根据《唐律疏议》记载,丁男(21-59岁)可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老男、残疾者也能获得部分土地。国家通过授田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再以人丁为单位征税,形成“田-丁-税”的闭环。当时的户籍制度极为严格,每三年一造户籍,每一年一造计帐,地方官员需亲自核查人口年龄、土地亩数,确保“人地对应”。贞观年间,天下编户不满三百万,却能支撑起府兵制、大兴土木(如洛阳宫重建)和对外战争(如征高句丽),足见租庸调制在初期的高效性。

1.2从“理想国”到“破功时”:租庸调制的崩溃

然而,制度的完美往往敌不过现实的变迁。从高宗朝开始,均田制的根基逐渐松动。首先是土地兼并的加剧,贵族、官僚通过“借荒”“置牧”等名义侵占公田,普通农民却因婚丧嫁娶、赋役负担被迫卖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到玄宗开元年间,朝廷不得不承认“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唐会要·租税上》)。

更致命的是人口流动的失控。随着商业发展,许多农民离开土地,或投身手工业,或成为行商,甚至逃入山林为“浮客”。武则天时期,仅剑南道就有“客户”数十万,这些人既无户籍又无恒产,租庸调自然无从征收。安史之乱(755-763年)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战争导致黄河流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官方统计的户数从天宝十三年(754年)的906万骤降至广德二年(764年)的293万,大量丁口消失,税基严重萎缩。

此时的租庸调制已陷入“恶性循环”:越收不上税,国家越急于加派临时赋役(如“率贷”“间架税”),越加重农民负担,导致更多人逃亡。代宗时期,渭南县长源乡原本有户4000,仅剩400户;同州原有户4万,仅剩1万。面对“王赋所入无几”的困局,改革税制已迫在眉睫。

二、唐朝中期:两税法的横空出世与承前启后

2.1杨炎与两税法的核心要义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提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的改革方案,这便是影响后世八百年的“两税法”。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四点:

其一,“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再区分本地“主户”与外来“客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主要是土地和房产),就登记为纳税户;

其二,“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取消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多寡征税,资产包括土地、房屋、牲畜等,其中土地是主要计税依据;

其三,“夏秋两征之”——每年分夏(六月前)、秋(十一月前)两季征收,故称“两税”;

其四,“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原则上以货币计税,但可折纳实物(如粮食、布帛),兼顾了货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实际。

2.2两税法的历史突破与现实局限

两税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税制从“以丁为本”向“以资产为本”的根本转变。这一变化背后,是国家对土地私有现状的承认——既然均田制已名存实亡,不如直接按土地占有量征税,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减少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据《旧唐书·杨炎传》记载,两税法实施当年(780年),全国税钱收入达3000余万贯,比改革前增加近一倍,“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的目标初步实现。

但任何改革都有代价。两税法以钱计税,却要求农民用实物折纳,而唐代中后期“钱重物轻”现象严重(铜钱短缺导致物价下跌),农民需卖出更多粮食才能凑够税钱。例如,贞元年间(785-805年),米价从斗钱200文跌至50文,农民“纳钱一石,输绢一匹”的实际负担比改革前增加数倍。此外,地方官员为政绩往往额外加征“耗羡”(如“加耗”“脚钱”),导致“两税之外,更有他徭”,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税额已定,复有进奉”的苛政。

不过,从长远看,两税法的进步性不可忽视。它打破了“丁税”对人身的严格束缚,允

文档评论(0)

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