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

引言

站在西安城墙的夯土残垣前,风里似乎还飘着一千三百年前的驼铃声。那是一个让后世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时代——大唐。长安西市的波斯商队卸下香料与宝石,朱雀大街上日本留学生穿着唐式圆领袍匆匆而过,大慈恩寺的玄奘法师正伏案翻译刚从印度带回的梵经,扬州港口的大食商人指着满载瓷器的货船与中国船主比划价格……这些鲜活的场景,共同勾勒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壮阔图景。而在这图景背后,那些承载着文明互鉴的”载体”,如同散落的珍珠,被历史的丝线串成了璀璨的项链。本文将沿着这些载体的脉络,揭开唐代文明与世界对话的密码。

一、流动的人:最鲜活的文化载体

1.1官方使团:文明互鉴的”国家使者”

在唐代的外交史上,“遣唐使”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从公元630年第一次遣唐使出发,到894年最后一次停派,日本共向唐朝派出19次使团(其中成功抵达13次)。这些使团规模从初期的200余人逐渐扩大到500余人,成员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译员、医师、画师,甚至还有乐工。他们乘坐的”遣唐船”,用整段木材拼接而成,船舷外绑着防止触礁的”防浪材”,船上备着罗庚、海图和足够一年食用的米麦。

吉备真备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在唐留学17年,不仅通读《礼记》《汉书》,还系统学习了天文、历算、军事。回国时,他的行囊里装着《唐礼》130卷、《大衍历经》1卷、测影铁尺1把——这些后来成为日本制定礼仪制度、改革历法的核心资料。更有意思的是,他根据汉字的楷书偏旁创造了”片假名”,让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符号。当我们今天看到日文里”アイウエオ”的片假名,就能想起那个在长安国子监苦读的日本青年。

1.2求法僧侣:信仰与知识的双重传递者

如果说遣唐使是官方文化的搬运工,那么求法僧侣则是精神世界的探险家。日本僧人空海(弘法大师)的故事最具代表性。他24岁时带着”为求佛道,不惜身命”的誓言渡海,在长安青龙寺拜惠果法师学习密宗。除了佛经,他还醉心于书法,临摹张旭、怀素的狂草,后来写出的《风信帖》被日本视为”国宝”。回国后,他不仅创立了日本真言宗,还主持修建了”综艺种智院”,这是日本最早的平民学校,教授汉字、算术和医学——佛教的慈悲,就这样通过一个僧人的脚步,从长安传到了奈良。

中国僧人同样在反向输出。玄奘法师西行17年,途经110个国家,带回657部佛经。他在《大唐西域记》里记录的”波谜罗川”(今帕米尔高原)的地理、“健驮逻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的佛像艺术,成为今天研究中亚古代史的”活字典”。而鉴真法师六次东渡,第五次遇风暴漂流到海南岛,双目失明仍坚持”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当他终于抵达奈良时,日本天皇亲自迎候,他带去的《唐本草》抄本、干漆夹纻造像技术、甚至烹饪豆腐的方法,都成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胡商胡客:市井里的文化传播者

在长安西市的酒肆里,总能看到高鼻深目的粟特商人。他们来自中亚的康国、安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沿着丝绸之路,用骆驼队运来波斯锦、玻璃器、玛瑙杯,换回丝绸、茶叶和瓷器。这些商人不仅会说汉语,还取了汉名——比如敦煌文书里记载的”康大亮”“安知远”。他们在长安、洛阳聚居,形成”蕃坊”,里面有祆教寺庙(拜火教),每逢节日,会举行”跳火祭”:用松柏枝点火,男女老少绕火歌舞,这种习俗甚至影响了唐代的民间节庆。

扬州的大食商人则更接地气。他们经营香料生意,把乳香、没药、龙涎香带入中国。唐代贵族的熏香风气,就是从这些胡商的店铺里传开的。《太平广记》里记载,有个波斯商人在长安卖药,不仅卖药材,还教当地人用”底也伽”(一种由60多种药材制成的万能药)治疗痢疾。更有趣的是,这些商人还带来了”宝船”传说——他们说在南海有座”珊瑚洲”,夜间会发出荧光,渔民跟着光就能找到珍贵的红珊瑚。这种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成了唐代志怪小说的重要素材。

二、流通的物:沉默的文明密码

2.1丝绸:穿在身上的文化符号

唐代的丝绸,是当时世界的”硬通货”。从长安出发的商队,带着”联珠纹锦”“陵阳公样”,经河西走廊到敦煌,过玉门关进入西域,再经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撒马尔罕,最终抵达波斯和罗马。这些丝绸上的纹样最能体现文化交融:联珠纹是萨珊波斯的典型图案,中间却绣着中国的瑞兽;对鸟纹的翅膀是印度佛教的”迦陵频伽”(妙音鸟),尾巴却用了唐代流行的卷草纹。

在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过一件”舞马衔杯纹银壶”,壶身的舞马是波斯风格,但马颈上的飘带却是唐式的。更绝的是,这件银壶的造型是粟特的”扁壶”,却用了唐代的錾刻工艺。这哪是一件普通的容器?分明是把波斯的审美、粟特的器型、唐代的技艺,像织锦一样密密匝匝地织在了一起。

2.2瓷器:泥土里的世界语言

如果说丝绸是”软黄金”,那么瓷器就是”白月光”。越窑的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的白瓷”类银类雪”,长沙窑的釉下彩更是首创了在瓷器上画人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