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课堂实录(4页).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课堂实录(4页).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课堂实录(4页)

PAGE/NUMPAGES

《有无相生》课堂实录

霍邱一中赵仁宏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老子及其《道德经》的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老子思想。熟读本课所讲的七则内容,做到提前把握大意。

一、导入新课

师:“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的做人的最高境界,因为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这种状态接近于道德境界。正可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子的另一种思想:有无相生有非无。

二、作家简介

师:关于老子,同学们了解有多少呢?

生: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道德经》

(师展示板书)

师:张颖说得很好,老子姓李名聃,今山东曲阜人。传说他的母亲因吃了河上飘来的一个李子感而受孕,生下了白眉毛、白胡子的老子。因为他显老,母亲就给他取名为老子。他自己指着院中的一棵李树对母亲说:“李树是我的姓。”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问礼于老子,回来后他的学生问起老子。孔子说:“龙,它腾云驾雾、直上九天,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他了。我今天所见到的老子,他就是一条龙啊!”由此可见,孔子对老子的钦佩之情。

(展示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习重点)

三、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节选片段,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把握大意,理清结构层次;二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

(学生通读全文,感知选段内容)

师:我们首先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教师展示,学生回答)

师:这些都是文中重要的通假字,同学们要掌握。下面我们再来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及特殊句式。

(接着老师展示选文中的重要词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强调重难点。)

师:下面同学们把缺少的句子填出。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及简析历年来考题动向)

四、品味探究

师:同学们阅读第一则,看看这则中写了哪些对立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美与丑(互知),善与恶(互知),有与无(相生),难与易(相成),长与短(相形),高与下(相盈),音与声(相和)(学生齐声回答)

师:恒也,老子说这是永恒的规律。第一则告诉我们世间的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相辅相成、互利互用的。

师:阅读第二则,看看作者是怎么阐述有与无之间的关系的?

生:以车、器、室为例,告诉世人有了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从而得出了和第一则相同的观点:有无相生。

师:阅读第三则,把握大意。领悟有道者所厌恶的是什么?

生: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来看人性,有道者不喜欢这些品质。

师:说得很好。读到这儿我想起了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人,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他是谁?临死之时,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对,同学们知道了,他就是项羽。因为这些不好的品质犹如“余食赘形”,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有道者是不会把自己处在这种境地中的。

师:阅读第四则,阐述的是什么道理?

生:自知比知人重要,自胜比胜人重要,知足者富有,强行者有意志。

师:是的,人啊,你要认识你自己。一个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是长久的,死得不荒唐的人是长寿的。

师:同学们再看第五则,阐述了什么观点?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师:把顺任自然即“无为”的态度当作有为,以无事的态度来做事,无事是我们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因为无后顾之忧。把没有滋味当作有味道,这就是我和同学们所讲的“大道至简,大味至淡。”

同学们再看第二层讲的是什么?“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讲得是做大事是从小事开始的,大累于小。

第三层同学们一起读一遍,这里就告诉我们要重视困难,谨慎行事。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六、七两则,写了什么?

生:第六则有三行,从三个方面来说。一是做事要有预见性,二是要注重积累,三是要慎终如始。

师:过去在你们高一的时候,我让大家积累的关于慎终如始的成语是什么?八个字。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师:同学们知道老子的老师是谁?嗯,据说是常枞。他在临终前,问老子:“经过故乡要下车,经过高大的树木而小步急行,你知道为什么吗?”这告诉我们不能忘本,要尊敬长者。接着他张开嘴巴给老子看,问:“牙齿掉了,舌头在,明白原因吗?”同学们知道吗?对,这就是以柔克刚的道理。

师:下面同学们总结一下,这七则阐述了哪些方面的道理?

(大体归纳,总结展示)

二则:认识世界

四则:认识自己

五、六则:认识人生

七则:认识社会(生存之道)

(生一起朗读小结文字)

五、拓展延伸

师:下面我们来看张默生的一段话:“中国有两部书要注意,一是儒家的《论语》一是道家的《老子》。”因为《论语》告诉的是做人治世的平实之理,而《老子》告诉我们的

文档评论(0)

a1057764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