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降水不畅工艺通病防治标准.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坑降水不畅工艺通病防治标准

做了十几年基坑工程,最揪心的就是降水出问题。明明方案做得漂亮,现场却总因为各种小疏漏导致水位降不下去——挖机不敢下坑,边坡开始渗水,工期一天拖一天,施工班组在边上催,甲方又盯着进度,那种煎熬我太懂了。今天就从一线经验出发,跟大家唠唠基坑降水不畅的那些“老毛病”,以及咱们该怎么防、怎么治。

一、基坑降水不畅的常见“症状”:从表象看问题

基坑降水就像给地下“抽血”,要是抽得不痛快,整个工程都会“生病”。这些年在工地见得多了,降水不畅的问题不外乎这几类:

(1)井点管“罢工”:出水量骤减甚至断流

最常见的就是轻型井点或者喷射井点突然不“工作”。记得有个项目,刚打完井点管那会儿,每个管子都哗哗出水,可挖了两天土,靠近边坡的几个井点突然没动静了。拿竹竿捅捅滤管,拔出来全是泥块——典型的滤管堵塞。还有回更玄乎,井点管明明没堵,压力表却显示真空度上不去,后来发现是连接胶管被土方车压破了,漏气漏得跟筛子似的。

(2)排水系统“堵车”:明沟、集水井成了“蓄水池”

降水抽出来的水得靠排水系统排走,可有些工地的明沟比水平面还平,集水井跟个小水潭似的。有次暴雨后去检查,明沟里的水根本流不动,反而倒灌回基坑,把刚挖好的垫层泡成了泥浆。更坑的是有些集水井没做防渗,抽上来的水刚进井,转眼又渗回土里,白忙活一场。

(3)降水井“够不着”:深层水位降不下来

遇到厚层粉土或粉质黏土的地层最麻烦。之前在沿江项目做过一个深12米的基坑,设计打了8米深的降水井,结果挖到6米时,坑底还是“水汪汪”。后来补勘才发现,底下有层2米厚的淤泥质黏土,渗透系数比预计小了十倍,井没打到透水层,水根本抽不上来。

(4)“邻居”来捣乱:周边水倒灌搅局

基坑不是孤立的,周边的地下管线漏了、化粪池渗了、甚至绿化带浇水太勤,都可能让降水功亏一篑。去年有个项目,降水都快达标了,突然坑边冒出一片湿渍,顺着查才发现是市政给水管裂了,地下水被“反向补给”,水位蹭蹭往上涨。

二、病根在哪儿?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度剖析

这些“症状”看着五花八门,其实病根就那么几个,关键是要找准“病灶”才能下药。

(1)设计环节:“想当然”埋下隐患

很多降水方案都是“套模板”做的。比如地质勘察报告只写了“粉质黏土”,却没测具体的渗透系数,设计直接按经验值选了轻型井点,结果实际渗透系数只有0.1m/d(轻型井点适用0.1-5m/d),根本抽不动。还有的井距设计太保守,2米间距的井硬要排成3米,导致降水漏斗形不成,中间区域水位降不下去。

(2)施工环节:“差不多”毁了效果

最常见的就是滤料填得“差不多”。规范要求滤料粒径是含水层土粒的8-10倍,可有些班组图便宜,拿细砂当滤料,结果时间一长,土粒顺着滤料间隙钻进滤管,把筛孔堵得严严实实。洗井更是“走过场”,活塞洗井只拉了三五下,空压机洗井没等出清水就停,滤管表面的泥皮没冲掉,水根本进不去。

(3)管理环节:“没人管”放任恶化

降水是个“细水长流”的活,可很多工地抽出水就不管了。排水明沟没人清淤,时间一长被石子、土块堵死;真空井点的真空度没人测,胶管漏了三天才发现;水位观测井成了“摆设”,三天才测一次,等发现水位回升,边坡已经开始渗水了。

(4)环境因素:“不可控”的意外干扰

地下环境就像“盲盒”,再详细的勘察也可能漏点啥。比如老城区基坑,底下可能埋着五六十年代的暗渠;新建区也可能有未探明的滞水层。这些“隐藏水源”一旦和基坑连通,降水系统的排水量根本跟不上补给量。

三、怎么治?一套“全链条”防治标准

要解决降水不畅,得从设计到施工、从管理到应急,每个环节都卡死标准。这不是某个人的事,是整个项目团队的责任。

(一)设计阶段:精准是核心,杜绝“拍脑袋”

地质勘察要“透”:必须做现场抽水试验,测准渗透系数、影响半径这些关键参数。比如在黏性土地区,光靠室内试验不够,得做单井或群井抽水,测实际出水量。我见过最离谱的勘察报告,把淤泥质黏土的渗透系数写成1m/d,结果现场井点根本抽不出水。

方案比选要“实”:根据地层情况选井点类型。砂性土用轻型井点或管井,黏性土考虑喷射井点或电渗井点。井深要穿透主要含水层,比如承压水层,井管要进入隔水层至少1米。之前有个项目,井深只到含水层中部,结果承压水顶托,坑底突涌。

排水系统要“通”:明沟坡度不小于0.3%,集水井容积要大于30分钟抽水量。如果基坑周边有地下管线,得提前排查渗漏风险,必要时做防渗帷幕,把“外援水”挡在外面。

(二)施工阶段:细节定成败,拒绝“差不多”

成井工艺要“精”:钻孔时控制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避免井管贴壁。滤料填充要“慢填慢振”,先填20cm粗砂做反滤层,再填级配碎石,边填边用竹竿捣实,确保滤层均匀。洗井是关键,活塞洗井要上下拉动至少30次,直到出清水;空压机洗井要持续1小时以上,直到返水含砂量小于0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