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古诗鉴赏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VIP

2025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古诗鉴赏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docx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4-25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两小题。

【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①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②。

注释:①荆门:即荆门山,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②渝州:今重庆一带。

1.李白是四川人,这两诗都是诗人初离故乡,沿着长江一路东下时所作,请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李白写这两首诗的先后顺序。

2.请从修辞或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甲】诗尾联的妙处。

【答案】

1.根据诗中的地名来看,结合地图,乙诗中的峨眉山、渝州应在四川重庆一带,甲诗中的荆门、楚国已经到了湖北,所以两诗写作的先后顺序应该是乙甲。

2.示例一: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在【乙】诗《峨眉山月歌》中,出现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些地点。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峨眉山在四川,渝州也就是现在的重庆一带,这些地点都在四川境内或者四川周边。

在【甲】诗《渡荆门送别》中,提到了荆门和楚国。从地图上可知,荆门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已经出了四川,到达湖北地区。

最后确定先后顺序:因为李白是从四川出发,沿着长江东下。从地理位置上看,他会先经过四川境内的峨眉山、渝州等地,然后才会到达湖北的荆门等地。所以,两诗写作的先后顺序应该是【乙】诗在前,【甲】诗在后,即乙甲。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拟人修辞角度赏析:在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怜”是“爱”的意思,诗人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将故乡水拟人化。故乡水本是无情之物,但在这里却好像有着人的情感,对诗人依依不舍,不远万里地一直送着诗人的行舟。这种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故乡水对诗人的深情厚谊。通过故乡水的“送行”,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不舍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多么思念故乡,而是借助故乡水这一意象来表达,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委婉深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抒情方式角度赏析:尾联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诗人不直接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而是通过描写故乡水对自己的不舍来表达情感。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行为就像是故乡在与诗人告别,展现出故乡对诗人的牵挂。这种借物抒情的方式,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隐藏在对故乡水的描述之中,让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读者可以从故乡水的“送行”中,体会到诗人与故乡难舍难分的情感,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离开故乡时复杂的心境,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24-25八年级上·四川乐山·期末)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②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③,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④。

【注释】①这首诗当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②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蚕丛,传说中的古代蜀国开国君王。③秦栈:由秦地(今陕西)入蜀的栈道。④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蜀郡人,隐居不仕,曾卖卜于成都,以自养。

3.下列对乙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入蜀的道路,崎岖险阻,送别和入蜀两方面委婉入题,浑然无迹。

B.“笼”字写出栈道林荫覆盖。颈联承上联进一步渲染蜀道的险峻奇诡。

C.“笼秦栈”与“绕蜀城”相对,对仗工整,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

D.尾联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4.甲乙两诗分别写“出蜀”“入蜀”,景物特点和景中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3.B

4.乙诗中蜀道崎岖险峻,但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枝叶婆娑,栈道林荫。山下春江绕城,风光旖旎,表达对入蜀友人的抚慰与鼓舞。尾联又不乏自身身世浮沉的感慨。

甲诗写诗人船行观赏巫山两岸峻岭逐渐消融于平原旷野,江水奔腾,视域开阔,气势的博大,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江面平静,月影入江,云彩变幻,表现了初次出蜀的兴致勃勃和新鲜感受。

【导语】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送友人入蜀》,分别写“出蜀”与“入蜀”,展现了壮丽的山河景色。前者着重描绘开阔平远的景象,用婉转笔触表达对故乡的深情;后者通过描绘蜀道险峻奇特的自然环境寄寓对友人的关切,同时映射自身困顿的处境,两首诗情景交融,风格各具特色。

【解析】

3.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理解。

B.“……颈联承上联进一步渲染

文档评论(0)

中高考语文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5年深耕,专注全国各地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