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的祭祀制度比较研究.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夏商周时期的祭祀制度比较研究

清晨走进博物馆,隔着玻璃凝视那些斑驳的青铜礼器、刻画符号的龟甲兽骨,总让人恍惚触摸到三千年前的烟火气——那不是厨房的炊烟,而是祭坛上的燔柴;不是市井的喧嚣,而是巫师的祝祷。夏商周三代,祭祀绝非简单的宗教仪式,它是连接天地人神的纽带,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石,更是王权合法性的来源。今天,我们就沿着考古发现与文献的线索,推开这扇尘封的门,比较三代祭祀制度的异同,感受中华文明早期精神世界的脉动。

一、夏代:模糊轮廓中的原始信仰

谈及夏代祭祀,最常听到的评价是“文献不足征”。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已感慨“禹之后世,本末乖缪”,而考古发现虽提供了关键线索,却仍像隔着一层薄纱。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让我们得以管窥夏人祭祀的大致面貌。

(一)祭祀场所:从自然空间到人工建构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核心区,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组特殊的建筑基址:编号为“F3”的长方形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地面经过特殊处理,分布着成排的柱洞。更引人注目的是,建筑周围密集分布着20余座墓葬,其中多座墓主双手被缚、骨架扭曲,很可能是祭祀时的牺牲。这种“建筑+牺牲坑”的组合,与后世宗庙的布局有相似之处,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夏代的祭祀场所。

与商代专门的宗庙、甲骨坑不同,夏代的祭祀空间更多依托自然地理。比如,考古发现的一些圆形祭坛多选址在高岗或河流拐弯处,这种对“居高临下”“面水而祭”的偏好,应与原始自然崇拜有关——高山接近天,流水通地气,夏人相信这样的位置更易与神灵沟通。

(二)祭祀对象:自然神与祖先神的交织

《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这里的“鬼”指祖先,“神”指自然神。从出土的玉牙璋、玉琮等礼器看,夏人对自然神的崇拜尤为突出。玉琮外方内圆的造型,被认为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玉牙璋上刻画的云雷纹、鸟纹,可能象征着对风雨、飞鸟等自然力量的敬畏。

祖先神的地位此时尚未完全超越自然神。二里头遗址贵族墓葬中,随葬品以玉礼器和陶器为主,罕见后世青铜器上常见的祖先铭文。这说明夏人虽已开始祭祀祖先,但更强调与自然力量的调和——毕竟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能否风调雨顺、谷物丰收,直接关系到部族存亡。

(三)祭祀仪式:简朴中蕴含神圣

由于缺乏像甲骨文那样的直接记录,夏代祭祀仪式的细节只能通过礼器功能和遗迹现象推测。比如,出土的陶盉多有烟熏痕迹,应是用来温酒献祭;玉刀、玉戈等兵器类礼器,可能用于“割牲”仪式;而那些被砍头、肢解的人骨,暗示着存在人牲现象,但规模远小于商代。

值得注意的是,夏代祭祀已出现“等级差序”的萌芽。二里头遗址中,只有高等级贵族墓葬随葬玉礼器,普通墓葬仅有陶器甚至空墓。这种“祭器分等”的现象,预示着祭祀将逐渐从部族共同活动,演变为权力阶层的专属特权。

二、商代:神权笼罩下的祭祀体系

如果说夏代祭祀是“模糊的素描”,商代祭祀就是“浓墨重彩的工笔画”。殷墟甲骨文的出土,让我们得以看到三千年前商王几乎每日必行的祭祀记录——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堪称最早的“祭祀日记”。

(一)祭祀对象:从多元到“上帝-祖先”二元核心

商代祭祀对象可分为三大类:天神(上帝、日、月、星、云)、地祇(山川、河流、社)、人鬼(祖先、旧臣)。但其中最核心的是“上帝”与“祖先神”的双重崇拜。

“上帝”在甲骨文中是天上的最高神,掌控风雨、战争、收成,甚至能降福或降灾。但与西方“创世神”不同,商代上帝不具人格化形象,更像一种抽象的自然与社会法则的主宰。而商王的祖先神则被认为能“宾于帝”(《尚书·盘庚》),即死后能在上帝身边,成为沟通人神的中介。这种“祖先配天”的观念,让商王的祭祀行为具有了“代祖先言”“代上帝言”的双重权威。

从考古发现看,商代晚期的宗庙祭祀中,对直系祖先(尤其是商王的父、祖)的祭祀频率远高于旁系,这与商代“父死子继”“嫡庶有别”的继承制度密切相关——通过祭祀强化直系祖先的地位,本质上是在强化王权的正统性。

(二)祭祀制度:系统化与规范化的突破

商代祭祀最显著的特征是“周祭”制度的形成。所谓“周祭”,是商王以一年为周期,按固定顺序对先公、先王、先妣进行轮番祭祀的制度。根据甲骨文记载,周祭使用“彡(shān)”“翌”“祭”“祼(guàn)”“协”五种祭法,每种祭法持续一定天数,五种祭法完成一个周期约需36旬(360天),与商历的太阳年基本吻合。

这种近乎“程式化”的祭祀安排,反映出商代对祭祀时间、对象、仪式的严格规范。比如,祭祀先妣(商王的配偶)时,必须使用与先王相同的祭法;祭祀用牲的数量也有定制——普通祖先用“一牛”“一羊”,重要祖先用“五牛”“十羊”,最高规格的“大示”(直系祖先)甚至用“百牛”“百人”。

人牲的大量使用是商代祭祀的另一特点。殷墟西北冈王陵区的祭祀坑中,曾发现超过万人的人骨遗存,这些牺牲多为战俘或奴隶,有的被砍头,有的被活埋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