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VIP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

变化与创新;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

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思考:隋唐实行了什么制度?

各项制度前身是什么?;

論稿;

淮古陳

嘏前進士道前追;

隋文帝为什么改革选官制度?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阶层壮大,

士族没落。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备随爱憎。所欲与

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西晋·刘毅《请废九品书》

九品中正制弊端暴露。;

宋朝改革,放宽资格、糊名誊录,中期开始有专门的贡院考场(号

舍),殿试成为制度。

明清鼎盛,重视学校、八股取士,清末新政废除。

2.特点

种类繁多、最重进士和明经;

干谒诗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科举制始于隋(炀帝)、唐宋继承完善,元初曾废止,明清僵化,1905结束

1.演变:P40-41

2.特点

种类繁多、最重进士和明经、管理形式不严、社会身份相关、录取人数

少;

3.影响②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

①相对公平,有利于选拔人才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

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巩固。

③推动儒学和教育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钱穆《国史大纲》④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⑤历朝沿用,被世界各国借鉴,影响西方文官制度;

《开成石经》

②官本位思想、重才轻品③近代阻碍社会转型;

世官制,选拔标准是血缘关系

军功爵制,选拔标准是军功

察举征辟,选拔标准是品德才能

九品中正制,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学

科举制,选拔标准是才学;

二.

三省六部制;

,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

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

——班固《汉书》

南北朝隋唐

中书省中书省

逐渐制度化

尚书省尚书省

门下省门下省

逐渐制度化;

尚书令、仆射

执行

吏户礼兵刑工;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

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风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协商政务,决策科学;

皇帝皇帝

皇帝任命科举选拔;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

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

(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

三.

赋税制度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

赋役制度: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以土地和人口为依据,向人

民征收一定数量的田赋、人头税及征发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

赋税:田赋(租)、丁税、户税(调)、其他杂税

徭役:兵、力役、杂役

中国古代土地税的开端: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税亩(土地私有制合法化标志)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均田制、租调制和租庸调制

均田制:1.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两税法背景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

实。……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25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