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手工业者与官营制度关系.doc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手工业者与官营制度关系

引言

站在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现场,脚下斑驳的陶片与锈蚀的铁器残件,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两千年前的烟火气。这里曾是汉代官营手工业的核心区域,冶铁炉的火星曾照亮夜空,织机的声响曾回荡街巷,无数手工业者的汗水与智慧,铸就了”汉器”的辉煌。汉代官营手工业制度并非孤立的经济现象,它与手工业者的命运紧密交织——既是国家掌控经济命脉的手段,也是千万工匠安身立命的依托;既推动了技术突破,也埋下了制度矛盾。要理解这种复杂关系,需从官营制度的架构说起,再深入手工业者的生存图景,最终触摸历史褶皱中的人性温度。

一、官营手工业制度的建立与运作体系

1.1从”休养生息”到”盐铁官营”:制度建立的历史逻辑

西汉初年,经历秦末战乱的社会经济百废待兴。《史记·平准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这种残破局面迫使刘邦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对手工业采取放任态度。私营冶铁、煮盐、纺织等行业迅速发展,如蜀地卓氏”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齐地”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

但到汉武帝时期,财政危机与边疆压力迫使政策转向。对匈奴的连年征战消耗了”文景之治”的积累,《汉书·食货志》载”大司农陈藏钱经用,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此时,桑弘羊等理财大臣提出”笼盐铁”之策,将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手工业收归官营。这一转变不仅是经济策略,更是政治选择——通过控制盐铁等战略资源,既充实国库,又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1.2从中央到地方:官营手工业的管理网络

汉代官营手工业形成了严密的三级管理体系。中央层面,少府与大司农是核心机构: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汉书·百官公卿表》),主管皇室所需的金银器、漆器、丝织品等;大司农则负责国家财政相关的冶铁、煮盐、铸钱等。地方上,各郡国设”工官”“铁官”“盐官”等专职机构,《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有铁官49处、盐官32处、工官10处,如河南郡工官、齐郡三服官(主做皇室冬夏春三季服饰)都是著名的官营作坊。

具体到生产环节,官营手工业实行”物勒工名”制度,即每件产品需刻写工匠姓名、工官名称及制作时间。1978年在河南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铁铲上,就刻有”河一”(河南郡第一冶铁作坊)字样,这种责任制既便于质量监管,也成为后世研究工匠身份的重要线索。

1.3从原料到成品:官营手工业的产业覆盖

官营手工业几乎垄断了当时最核心的产业:

冶铁业:汉武帝后,全国主要铁矿均由铁官管理,巩县铁生沟遗址发现炼炉18座、熔炉1座,出土铁器包括农具(犁铧、锄)、工具(锤、凿)、兵器(剑、戟),说明官营冶铁已形成从采矿、冶炼到铸造的完整链条。

煮盐业:《盐铁论·刺权》载”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官营盐场使用”牢盆”(官方定制煮盐工具),由盐官组织生产,严禁私煮。

丝织业:齐郡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汉书·贡禹传》),长安东、西织室则专为皇室服务,出土的马王堆汉墓素纱襌衣(重仅49克),极可能出自官营作坊。

漆器业:湖北云梦睡虎地汉墓出土的漆器上,常见”市府草”“官”等铭文,表明官营漆器作坊采用”素工(制胎)—髹工(涂漆)—画工(彩绘)—清工(打磨)“的分工模式,专业化程度极高。

这种全方位覆盖,使官营手工业成为汉代经济的”主动脉”,而手工业者正是其中流动的”血液”。

二、官营手工业者的构成与身份特征

2.1“刑徒”“官奴婢”与”卒更”:工匠来源的多元性

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并非单一群体,而是由四类人组成:

刑徒:因犯罪被罚作苦役的人,是官营作坊的主要劳动力。《汉书·成帝纪》载”赦天下徒作治河者”,可见冶铁、开矿等重体力劳动多由刑徒承担。居延汉简中”髡钳城旦”(剃发戴枷的重刑徒)的记录,印证了他们的低贱身份。

官奴婢:因罪没官或战争俘虏的奴婢,《汉书·王莽传》载”没入为官奴婢”,他们世代为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奴婢为善而主欲免者,许之”,但实际获释者极少。

卒更工匠:按徭役制度征发的自由民,每年需为官府服役一个月(“卒更”),其中有技术者被分配到官营作坊。《盐铁论·水旱》载”卒徒作不中程,时命助之”,说明农闲时还会临时征发”助作”。

雇佣工匠:随着东汉商品经济发展,出现”平贾(价)“雇佣的工匠,居延汉简有”庸工二名,月钱三百”的记录,这类工匠有一定人身自由,但数量较少。

以河南南阳瓦房庄冶铁遗址为例,考古发现的铁砧上有”官工张禹”“徒工李二”等刻名,清晰反映了不同身份工匠的共存。

2.2“匠籍”与”市籍”:身份束缚的双重性

汉代虽未明确”匠籍”制度(唐代才正式形成),但官营工匠的身份束缚通过”市籍”和劳役制度实现。“市籍”本是商人户籍,《史记·平准书》载”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但官营工匠因附属

文档评论(0)

杜家小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