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度量模型.docxVIP

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度量模型.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行为金融学中的损失厌恶度量模型

引言:当理性假设遇到真实人性

我曾在银行理财柜台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位阿姨攥着亏损15%的基金份额,反复问客户经理”现在割肉是不是太亏了”,而她账户里那支盈利8%的股票,早在三天前就被她急着卖掉了。这种”死扛亏损、急于止盈”的行为,用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根本解释不通——按照效用最大化理论,投资者应该根据未来预期收益做决策,而不是被”已经发生的损失”牵着走。直到接触行为金融学,我才明白这背后藏着人类最原始的心理机制: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LossAversion),这个由Kahneman和Tversky在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中提出的概念,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真实金融行为的大门。但要让这个抽象的心理现象真正服务于金融决策,就必须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如何量化损失厌恶?这正是损失厌恶度量模型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工具,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小到个人投资决策,大到金融产品设计、公共政策制定,都需要对”损失带来的痛苦究竟比收益带来的快乐强多少”有具体的数值认知。

一、损失厌恶的理论根基:从前景理论到行为现实

要理解损失厌恶度量模型,首先得回到它的理论原点——前景理论。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计算者”,会基于最终财富水平最大化效用;但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的经典研究发现,人们实际是”损失规避者”,决策的依据不是财富总量,而是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收益”或”损失”。

1.1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损失比收益更”重”

前景理论的核心是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它像一幅描绘人类心理的”情绪地图”:以参考点为原点,收益区域(正半轴)的函数曲线呈凹形(边际效用递减),损失区域(负半轴)的曲线呈凸形(边际痛苦递减),更关键的是,损失区域的曲线斜率远大于收益区域——这意味着同样幅度的损失和收益,损失带来的心理冲击更大。打个比方,丢了100元的难受程度,大概相当于捡到200元的快乐程度,这个2:1的比例,就是损失厌恶的直观体现。

早期实验中,研究者让受试者在”确定获得50元”和”50%概率获得100元、50%概率获得0元”之间选择,大多数人倾向于前者,说明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而当选项变为”确定损失50元”和”50%概率损失100元、50%概率损失0元”时,多数人反而选择后者,这就是典型的”为避免确定损失而冒险”的损失厌恶行为。

1.2损失厌恶的行为表现:从实验室到真实市场

损失厌恶不是实验室里的特殊现象,它广泛存在于现实金融行为中:

处置效应(DispositionEffect):投资者更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股票(“落袋为安”),而长期持有亏损股票(“等待回本”)。有研究统计,普通投资者卖出盈利股的概率是亏损股的1.5-2倍。

保险购买决策:人们愿意为避免小概率重大损失支付高额保费,比如为手机购买碎屏险时,往往高估屏幕碎裂的概率,而低估保费的机会成本。

薪酬谈判心理:员工对”降薪5%“的抵触情绪,远超过对”不加薪”的不满,即使两者实际财富变化相同(前者是损失,后者是未获得收益)。

这些行为现象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损失厌恶是驱动人类金融决策的底层心理机制,而量化这种机制的强度,是理解并引导行为的关键。

二、度量模型的演进: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

早期行为金融学对损失厌恶的研究更多是定性描述,比如”损失带来的痛苦是收益的2-2.5倍”。但随着研究深入,学者们发现这种笼统的结论远远不够——不同人群(如散户vs机构投资者)、不同场景(股票投资vs保险购买)、不同财富水平下,损失厌恶的强度可能差异巨大。于是,度量模型开始朝着”精准化”“场景化”方向发展。

2.1实验经济学的奠基:彩票选择与无差异点法

最早的度量方法源于实验经济学的”彩票选择实验”。研究者设计一系列成对的选项,其中一组包含确定收益/损失,另一组包含概率性收益/损失,通过观察受试者的选择,找到其”无差异点”(即两个选项效用相等时的参数值),进而计算损失厌恶系数λ。

举个具体例子:实验中,受试者需要在选项A(确定获得X元)和选项B(50%概率获得Y元,50%概率获得0元)之间选择。当X=50时,若多数人选择A,说明50元的确定收益效用高于50%概率获得Y元的期望效用;逐渐提高Y值,直到受试者对A和B无差异,此时Y≈100,说明收益的边际效用系数α≈0.88(根据价值函数v(x)=x^α)。

类似地,在损失场景中,受试者需要在选项C(确定损失X元)和选项D(50%概率损失Y元,50%概率损失0元)之间选择。当X=50时,若多数人选择D(冒险避免确定损失),逐渐降低Y值,直到受试者无差异,此时Y≈70,说明损失的边际痛苦系数β≈0.92,而损失厌恶系数λ=v(-X)/|v(X)|≈2.25(经典研究中的常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 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