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科普介绍.pptx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蝗虫科普介绍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1

蝗虫基本概述

02

形态与结构

03

生命周期与发育

04

行为生态

05

生态作用与影响

06

防治与管理

01

蝗虫基本概述

定义与分类地位

直翅目蝗科昆虫

生态地位

分类学特征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蝗科,是典型的植食性昆虫,具有咀嚼式口器和强大的后足跳跃能力,全球已知种类超过1万种。

蝗虫体表被几丁质外骨骼覆盖,头部具复眼和触角,胸部三节各生一对足,后足特化为跳跃足,前翅革质、后翅膜质,腹部由11个体节组成,末端具产卵器或交配器。

作为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位置,既是多种鸟类和爬行动物的猎物,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害虫类群。

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东南亚地区,具有典型的群居型和散居型两型现象,可形成大规模迁徙种群。

沙漠蝗(Schistocercagregaria)

分布于北非、中东至印度半岛的干旱地区,历史上曾造成多次跨洲际的蝗灾,单群覆盖面积可达千平方公里。

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

广泛分布于东亚水稻种植区,体色翠绿,主要危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年发生2-3代。

红翅蝗(Nomadacrisseptemfasciata)

非洲南部特有物种,体表具明显条纹,成虫期翅呈粉红色,是非洲大陆最具破坏性的农业害虫之一。

主要种类分布

基础生物学特征

变态发育过程

经历卵→若虫→成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若虫期通常蜕皮5-6次,各龄期体形相似但翅芽逐渐发育,整个生活史约60-90天。

02

04

03

01

感觉与运动系统

复眼由数千个小眼组成,触角具化学感受器,后足胫节具听器;跳跃时加速度可达20倍重力,飞行时速可达16-19公里。

特殊生理机制

具有独特的相变现象,散居型个体在种群密度增高时可转变为群居型,体色变深、活动性增强并产生聚集信息素。

生殖与越冬策略

雌虫产卵于土壤中形成卵荚,每荚含30-100粒卵,多数种类以卵越冬,部分温带种类可年发生两代。

02

形态与结构

外部身体解剖

头部结构

蝗虫头部具有一对复眼和三个单眼,复眼由多个小眼组成,能够感知光线和运动;触角呈丝状,用于触觉和嗅觉探测。口器为典型的咀嚼式,适合啃食植物叶片。

胸部与附肢

胸部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节组成,每节腹侧各有一对足,后足腿节特别发达,具有强大的跳跃能力。中胸和后胸背侧各有一对翅,前翅革质用于保护,后翅膜质用于飞行。

腹部特征

腹部由11个体节组成,末端具有产卵器(雌性)或交配器(雄性)。腹部两侧有气门,是呼吸系统的开口,通过气管直接输送氧气到组织。

内部器官系统

消化系统

包括前肠(口腔、嗉囊、砂囊)、中肠(分泌消化酶吸收营养)和后肠(排泄废物)。砂囊内壁坚硬,可磨碎植物纤维。

神经系统

由脑和腹神经索组成,脑控制视觉和复杂行为,神经节调控各体节运动,反应速度极快。

循环与呼吸系统

开放式循环系统,血液(血淋巴)通过背血管泵送;气管系统直接连通气门与细胞,高效完成气体交换。

保护色与拟态

散居型个体在密度升高时会转变为群居型,体色变深并聚集迁飞,形成灾害性蝗群。

群居行为

耐旱机制

体表覆盖蜡质层减少水分蒸发,卵块能休眠于干旱土壤中,待雨季孵化,适应沙漠与草原环境。

体色随栖息环境变化(如绿色草丛或褐色土壤),部分种类具有斑纹拟态枯叶或树枝,躲避天敌。

适应环境特征

03

生命周期与发育

卵期发育过程

产卵环境选择

越冬与孵化条件

雌性蝗虫通常将卵产在土壤中,深度约2-5厘米,选择疏松、湿润且阳光充足的土壤环境,以确保卵的孵化率和存活率。

卵块结构与保护

卵呈长椭圆形,外包胶质卵鞘形成卵块,每块含数十至上百粒卵,胶质层可防止水分流失和天敌侵害,维持胚胎发育的稳定性。

多数蝗虫以卵越冬,需经历低温滞育阶段;次年春季气温回升至20℃以上且土壤湿度适宜时,卵开始孵化,孵化期约10-30天,受环境温湿度显著影响。

若虫阶段变化

龄期划分与蜕皮

若虫(蝗蝻)经历5-6个龄期,每龄期持续5-10天,通过蜕皮实现生长,体长、翅芽和体色随龄期逐渐变化,最终接近成虫形态。

食性与行为转变

低龄若虫以嫩叶为主食,活动范围小;高龄若虫食量剧增,开始表现出群居性,可能聚集迁移,为成虫集群迁飞奠定基础。

保护色适应性

若虫体色随环境变化,从绿色(植被丰富区)至褐色(干旱区),有效躲避鸟类、蜘蛛等天敌捕食,生存率显著提高。

成虫前翅革质化形成覆翅,后翅膜质透明,折叠于覆翅下,翅脉清晰,具备长距离迁飞能力,可随风扩散至数百公里外。

翅部发育完成

雄性成虫腹部末端形成交配器,雌性产卵器硬化,交配后3-7天开始产卵,单雌产卵量可达300-1000粒,繁殖力极强。

生殖系统成熟

群居型成虫体色偏黄褐或黑褐,散居型多为绿色;

文档评论(0)

182****57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