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宋代土地兼并问题与国家政策
一、引言:从“均田”到“不抑”的历史转折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如同一条蜿蜒的江河,时而平缓,时而激荡。唐代中期以前,均田制曾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农民“授田而耕”,既保证了赋税来源,又抑制了贫富分化。然而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在战乱与人口流动中逐渐瓦解,土地买卖的禁令被打破,“田制不立”的趋势如潮水般蔓延至五代十国。
当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赵宋王朝时,面对的是一个土地权属高度分散却又暗流涌动的局面。与前代“抑兼并”的传统不同,宋太祖赵匡胤说出了那句影响深远的“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太宗赵光义更明确提出“不抑兼并”的政策导向。这一转折并非偶然: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兵燹,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垦,鼓励土地自由流转能快速恢复经济;而宋廷“重文轻武”的国策下,士大夫阶层对土地的渴望也需要制度空间。但谁也不曾料到,这一政策埋下的种子,最终会在两宋三百年间生长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参天大树——土地兼并问题,成为贯穿整个宋代的社会顽疾。
二、宋代土地兼并的表现与特征
(一)土地集中的量化呈现
要理解宋代土地兼并的严重程度,不妨先看几组数据。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中期,全国约60%的耕地掌握在占人口10%的地主手中;到了南宋,这一比例更攀升至70%以上。以江南地区为例,明州(今宁波)有“占田千顷”的大地主,平江府(今苏州)“膏腴之田,半属势家”。更直观的是时人的描述:“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宋史·食货志》),“田亩多归形势之家,租米有及百万石者”(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比如范仲淹在苏州设立的范氏义庄,最初购置田产1000亩,到南宋时已扩至3000余亩;再如南宋权臣秦桧,其家族在平江府的田产“仅见于籍者”就有十数万亩。甚至普通的“乡村上户”(即富裕农民),也能通过购买、典卖等方式,在一两代人内积累起数百亩土地。土地像磁石般向少数人集中,形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鲜明对比。
(二)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
土地兼并直接导致社会阶层的剧烈分化。一端是“田连阡陌”的特权阶层:包括“官户”(有品秩的官员家庭)、“形势户”(地方豪强与胥吏)、“乡村上户”(富裕地主),他们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还通过荫庇、诡名等手段逃避赋税,形成“有田者无税,无田者有税”的畸形局面。另一端则是“客户”(无地佃农)和“下户”(少地农民),他们或租种地主土地,缴纳“主客分”(通常是收成的50%-70%)的地租;或沦为“佣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夏则单衣,冬则露体,或衣褐而絮著于外”(吕祖谦《东莱集》)。
这种分化在赋税压力下愈发尖锐。北宋名臣欧阳修曾在奏折中痛陈:“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而田家输税,却须均配,似不均也。”(《欧阳文忠公集》)意思是大地主家藏着数十户佃农,却把赋税摊派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更残酷的是,当遇到水旱灾害时,地主可以“闭粜”(囤积粮食)抬高粮价,而农民要么“卖田宅、鬻妻子”偿债,要么流亡他乡,成为“流民”——这在《清明上河图》中虽未直接描绘,却在同时期的笔记小说里屡见不鲜。
三、土地兼并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经济动因:租佃制与货币经济的双重推动
宋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峰,这为土地兼并提供了经济基础。一方面,租佃制取代了前代的部曲制(农奴制),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减弱,土地作为“能生息”的资产,其价值被重新发现——购买土地不仅能收取稳定地租,还能通过“典卖”(抵押借贷)、“倚当”(以田抵债)等方式融资,比经营商业更稳妥。另一方面,货币经济的繁荣(如交子的出现)让土地交易更加便捷,“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袁采《袁氏世范》)成为常态,有钱的商人、手工业者纷纷投资土地,形成“商而优则农”的趋势。
举个例子,北宋汴京的茶商张某,靠贩卖茶叶积累财富后,选择在老家洛阳购置田产。他的逻辑很简单:“茶叶生意虽赚,但风险大,遇上灾年或官税,说赔就赔;田产不一样,只要有佃户种,每年收租就够吃穿。”这种心态在当时的富裕阶层中非常普遍,土地成了“最保险的投资”。
(二)政治土壤:特权阶层的制度性优势
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造就了庞大的文官集团,而这些官员及其家族(官户)在土地占有上享有天然优势。根据《宋刑统》,官户可按品秩免除一定数量的赋税和差役(如一品官免100顷,递减至八品免10顷),这使得他们有更强的动力兼并土地——多占一亩田,就多一份“免税收益”。更关键的是,官员利用职权“强买”“强占”土地的现象屡禁不止。如宋仁宗时,宰相陈执中在河南强买民田,“以贱价市之,至有破家者”;南宋权臣贾似道推行“公田法”时,竟用贬值的会子(纸币)强行收购民田,美其名曰“为国谋利”,实则中饱私囊。
除了官户,“形势户”(包括乡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