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刘禹锡《洞庭秋月行》解析与习题训练
一、诗歌原文
洞庭秋月行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
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
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
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
浮云野马归四裔,遥望星斗当中天。
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
二、白话译文
洞庭湖的秋月从湖心冉冉升起,
万顷湖面的层层波光如同熔化的黄金在闪耀。
孤独的月轮缓缓转动,光芒在水波中闪烁不定,
游动的雾气朦胧迷离,仿佛隔着一面清冷的明镜。
此时正是白露凝结的深秋时节,
湖面平静如镜,明月高悬,天地间一片空寂澄明。
岳阳楼头傍晚的号角声已经消散,
船儿随着微波荡漾,渐渐驶过君山之东。
山脚下的城郭在夜色中一片苍茫寂静,
月光下的流水蜿蜒环绕,城池泛着银白清辉。
荡桨的巴地少年唱着悠扬的竹枝民歌,
连船而泊的商人吹奏起哀怨的羌笛。
夜深月高,寒气渐盛,阴气完全笼罩下来,
秋气肃杀中星辰的运行轨迹清晰可辨。
漂浮的云气与山间雾气都退向四方边际,
远远望见北斗星正高悬在天空中央。
天鸡相互呼唤时朝霞已然浮现,
月亮收敛身影与清光,把天空让给朝阳。
日出后人间喧嚣繁忙,再无片刻清闲,
唯有昨夜的清幽景致,仿佛不属于人间凡尘。
三、字词注释
孤轮:指月亮。孤字既写秋月独悬夜空之景,又暗合诗人谪居生涯的孤寂感,与《望洞庭》白银盘的群体性意象形成对比。
寒镜:喻指被雾气笼罩的湖面。秋季湖水转凉,月光清寒,故以寒字修饰,比普通明镜更添季节特质。
白露三秋:白露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9月7-9日),三秋指秋季第三个月(农历九月),点明深秋时令。这一精确表述体现唐诗诗中有历的特点。
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唐代已成为洞庭湖畔标志性建筑,与君山共同构成洞庭人文地理坐标。
巴童:巴地(今川东、鄂西一带)的少年。刘禹锡贬谪夔州期间熟悉巴地文化,此处体现地域文化交融。
竹枝:即《竹枝词》,巴地民歌形式,刘禹锡曾大量创作并改良,其特点是语浅意深,含思婉转。
估客:行商的商人。洞庭自古为水路交通要冲,商船往来频繁,此句还原当时商业场景。
羌笛:原产于西北羌族的吹奏乐器,以哀怨音色著称,唐诗中常与乡愁、边塞情怀相关联。刘禹锡在《杨柳枝词》中亦有塞北梅花羌笛吹之句。
金气:指秋气。古代五行学说中,秋属金,故称秋气为金气,与首联熔金意象形成首尾呼应。
星躔(chán):星辰运行的轨迹。躔本指兽类足迹,引申为天体运行路线,此处用词体现诗人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
野马:指山间雾气。语出《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指清晨山间浮动的水汽。
四裔(yì):四方边远之地,此处指天地四方的边际。
天鸡:神话中报晓的神鸡。《述异记》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出则鸣。
敛影含光:月亮收起影子、含蓄光芒,形象描写月亮隐没的动态过程。
四、作者与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他被贬谪巴山楚水间二十余年,历任朗州司马、夔州刺史等职。长期的南方生活使他深入了解楚地文化,其诗歌创作融合了中原文学传统与南方民歌特色,形成清新俊爽,雄健豪放的独特风格,被誉为诗豪。
《洞庭秋月行》创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八月,与《望洞庭》为同一行程中的作品。据诗人自述:长庆四年八月,余自夔州转历阳(今安徽和县),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这是他第六次经过洞庭湖,但此次秋游恰逢白露时节,又值从巴蜀赴江南的人生转折期,心境较早年更为平和通透。诗作记录了从月夜到黎明的完整时空体验,既是洞庭秋景的客观描摹,也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诗意呈现。
五、相关知识梳理
1.诗中的洞庭文化地标
诗中岳阳楼君山构成明确的地理坐标。岳阳楼在唐代已是文人登临揽胜之所,后经多次重建,因范仲淹《岳阳楼记》闻名天下;君山古称洞庭山,传说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葬身处,盛产湘妃竹,是洞庭诗词中的核心意象。两者一陆一水,一人文一自然,共同构建了洞庭文化的精神图腾。
2.音乐意象的文化交融
竹枝与羌笛的并置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竹枝词是南方巴楚民歌,代表清新活泼的民间文化;羌笛源自西北边塞,承载着乡愁与羁旅情怀。刘禹锡将两者纳入同一画面,既体现洞庭作为交通枢纽的文化汇聚功能,也暗喻诗人融合南北文化的创作追求。这种乐声地理的写法,使诗歌超越视觉景观,形成多维感官体验。
3.时间叙事的艺术结构
全诗以精准的时间线索贯穿:从秋月生湖心(初夜)到夜久阴力全(深夜),再到曙霞出(黎明)、日出喧喧(清晨),构成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