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新时代少年事迹材料1500字(精选5篇)
第一篇
李雨桐是市实验中学初二(3)班的学生,扎着高马尾,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这个14岁的女孩,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接触编程,如今已是校机器人社团的核心成员。去年10月,她带领团队参加省级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作品“智能助老护理床”从3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拿下创意组金奖。
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雨桐的奶奶因中风住院,她常去陪护。医院里,护工阿姨给老人翻身、调整床位时总要喊人帮忙,奶奶疼得直皱眉。“要是床能自己动就好了。”奶奶的一句感叹,成了雨桐的“灵感种子”。她开始观察护理床的结构,用笔记本画下升降、旋转的需求图,又跑到图书馆查资料——液压杆承重、传感器灵敏度、电机功率匹配,这些原本陌生的术语,逐渐在她脑海里形成框架。
“最难的是传感器调试。”雨桐回忆,团队第一次做原型机时,压力传感器要么太迟钝,老人坐起半分钟没反应;要么太敏感,稍微碰一下就触发床体移动。她和队友在实验室一待就是整晚,用橡皮泥模拟人体重量,反复调整参数。有次调试到凌晨,她趴在桌子上打盹,铅笔滚到地上,惊醒后发现屏幕上的曲线终于稳定了。“那瞬间特别想哭,但又想立刻跳起来喊‘成功了’!”
作品成型后,雨桐带着团队去社区养老院实测。82岁的张爷爷试用时,床体缓缓抬起上半身,他眼眶泛红:“我闺女在外地,以前半夜想坐起来喝水,得喊护士,现在自己就能操作了。”这句话让雨桐更坚定:“科技不是冷冰冰的,要能温暖具体的人。”如今,她的团队正和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合作优化产品,目标是让更多老人用上“会心疼人”的智能床。
在学校,雨桐把编程课开到了社团活动室。每周三下午,她带着学弟学妹拆解机器人零件,用趣味任务教学——“用超声波传感器做一个防碰撞小车”“编个程序让机械臂递水杯”。去年,社团有6名学生拿到市级机器人竞赛奖项,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学生的问题:“雨桐姐,舵机和电机有什么区别?”“传感器数据波动大怎么办?”她总说:“别急,我们一起试。”
第二篇
每天清晨7点,陈默都会出现在福兴社区3单元门口。他背着蓝白相间的书包,手里提着保温桶,桶里是刚熬好的小米粥——这是给83岁的王奶奶准备的早餐。从小学三年级到现在,这个习惯他坚持了6年。
陈默的父母在社区开早餐店,小时候他常跟着妈妈去给独居老人送早餐。王奶奶是第一位“固定客户”:子女在国外,腿脚不便,家里总堆着过期的速食面。“小默啊,你熬的粥比外卖香。”第一次送粥时,王奶奶舀了一勺,眼泪掉在碗里。从那以后,陈默的日程表多了一项:每天早起半小时,帮妈妈熬粥,顺路给王奶奶送去。
随着年龄增长,陈默的“服务清单”越来越长。他发现王奶奶手机里存着子女的号码,却不敢打——“怕耽误他们工作”。于是他教奶奶用视频通话:“您看,点这个绿按钮,就能看见姑姑了!”第一次视频时,王奶奶的手直抖,对着屏幕喊:“小默教我的,我能看见你们了!”后来,陈默又教会社区12位老人使用健康码、打车软件,老人们管他叫“手机小老师”。
去年冬天,王奶奶突发心梗。那天陈默送完粥准备上学,发现奶奶脸色发白,手捂着胸口。他立刻拨打120,又翻出奶奶的病历本塞给医护人员。“再晚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医生的话让陈默意识到,仅靠日常陪伴不够,得建立更系统的关怀机制。他联合社区志愿者,制定了“敲门计划”:每周三、六由学生志愿者上门,检查老人电器安全;每月组织“健康茶话会”,请社区医生讲常见病预防。
现在,陈默的“队伍”壮大到30多人,都是同校的学生。他们给老人修过坏掉的台灯,帮着晒过发霉的被子,甚至组织了“隔代故事会”——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孩子们用手机录下来做成视频集。王奶奶的手机里存着17段视频,她总说:“小默让我觉得,孤单不是老的代价。”
第三篇
“咔嚓——”剪刀尖挑起一片红纸,刘若溪的手指轻轻转动,一片牡丹花瓣应声落下。这个15岁的女孩,右手拇指内侧有层薄茧,那是握了7年剪刀留下的“勋章”。她师从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奶奶,现在不仅能剪出“百鸟朝凤”的繁复纹样,更成了学校“非遗社团”的主心骨。
若溪第一次接触剪纸是在小学四年级。学校组织非遗体验课,张奶奶带来的“连年有余”剪纸让她挪不开眼:鲤鱼的鳞片细如发丝,尾巴上的波浪纹层层叠叠,连鱼眼都是镂空的。“奶奶,我能学吗?”她拽着张奶奶的衣角问。从此,每周六上午,她雷打不动去张奶奶家学手艺——铺红纸、描样稿、下剪刀,从最简单的“喜”字开始,到后来剪“梅兰竹菊”四君子。
“剪纸最磨性子。”若溪记得,第一次剪“缠枝莲”时,连续三天都在剪坏同一段藤蔓。张奶奶指着她的作品说:“你看,这里的线条太急,像在跟纸较劲。”她忽然明白,剪纸不是“剪”,是“和纸对话”。现在她剪复杂纹样时,会先把样稿在心里“走”一遍,手指跟着空气比画,等“熟”了再下剪刀。去年,她的
文档评论(0)